2010年12月31日 星期五

尊敬三寶‧三寶的重要性(四不壞信)

你們過去、現在、未來都會遇到一些修行的人,記得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這個人心經講得非常棒,金剛經講得如古佛再來,你還是要知道一件事,他有沒有「信佛、學法、敬僧」?


僧是僧團,就是清淨的出家眾團體。

他有沒有恭敬僧、尊敬僧、頂禮僧?這非常重要,為什麼?

沒有人出生就是出家人,想當出家人一定要因緣成就,不管是他宿世善根,或是後來努力都算。他成就這樣一個出家眾,還現一個出家身讓你看,出家眾有很多需要讓自己堅持跟智慧相應的生活觀念跟態度,最明顯就是戒。

你應該不會去Pub看到出家眾,除非他有狀況。

出家眾有戒律的行為,戒的行為的遵守跟他還是在家眾不見得是相應的生活,但他竟然有辦法發願、接受,還持續這樣做,所以這個人是人中之人、人上之人,他清楚知道這件事對自己有幫助,對他人有幫助,不容易做到,但他還是繼續做,所謂難行能行。

他知道自己有煩惱,但他不會讓自己想吃還是繼續吃,因為出家眾吃飯的時間是固定的。他難忍能忍,清楚知道割愛辭親,愛人、家人、名望、事業不容易放下,他還是能夠放下、歸零,難捨能捨。這樣的人不尊敬,要尊敬誰?

加上出家眾也是佛陀時代修行賢聖僧生活方式的延續,經過2500年最沒有失真的,就是出家眾的生活跟出家眾的戒律。所以,想知道原始佛教,佛陀講什麼,去出家就對了。你知道戒律的生活、戒律的方式,你就最接近佛陀的時代。

藏傳、南傳、北傳相應的內容最像的就是戒律的部份,條文雖然有些不同,但精神全部相應。

「信佛、學法、敬僧、持戒」稱為四不壞信,如果一個住信的優婆夷(在家女眾),她說某個男眾出家眾有狀況,跟女生坐在一起,不知道講什麼話,我覺得他有問題。僧團的人一定要相信這個優婆夷的話,因為她住信,住信是證得須陀洹果。

所以「戒律、智慧、信」三個結合在一起了

四不壞信,不壞不退,稱為住信,住信意思是這輩子永遠不會退。

住信是持四不壞信的戒,同時又是須陀洹(初果聖人)。要證悟智慧,才有辦法成為聖人,所以,智慧、戒律、信心成為等號。

檢查一個修行者,最好的檢查點就是四不壞信,是否「信佛、學法、敬僧、持戒」?一個人說他有智慧,但不持戒,你要跑得跟飛的一樣,遠離他,盡量遠離(西藏上師除外,他可以用淫怒癡來讓弟子產生另外的心境,最後把它打破,但這不能亂用,是很高明的人才能用)。

「信佛、學法、敬僧、持戒」是智慧很重要的根本,同時也是結果。阿含經裡講到「信為能入」,華嚴經中講「信為道源功德母,戒為無上菩提本」。近代虛雲老和尚一輩子都是持戒的,他20歲出家,活到120歲,受了出家戒律100年(僧臘100)。聖嚴法師的《四眾佛子共勉語》,第一句是「信佛學法敬僧,三寶萬世明燈」,他講到時間跟空間的永久解脫。如果你生生世世願意、相應、皈依、尊敬、身為、依附三寶,你就是三寶萬世,跟時間、空間的解脫相應,因為你跟燈在一起,被燈照到,你就有解脫的機會、的力量、的態度。

所以修行的人「信佛、學法、敬僧、持戒」很重要,沒有皈依的人要去皈依,因為皈依,你就很清楚知道,你要生生世世相應智慧跟慈悲,最具體智慧跟慈悲的團體的凡夫就是出家眾。

四不壞信的關鍵是「智慧」,智慧的關鍵是「沒有我」。但他裡面又有我,是什麼我?有功能性的我,有智慧的我、覺知的我、清淨的我、無染的我。因為他是清淨無染,無色無相,所以不叫「我」。

真正智慧的心是無色無相,因此參話頭要無色無相,才會跟他相應,而且感覺越少越好,越淡越好,長度會越長,但強度是遍時間、空間,遍虛空。

智慧無色無相,不可能讓你去想、想到,因為想到有色有相,念頭是有色有相,因此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藉由創造而得到智慧心。

智慧心是怎麼得到的?放下我。智慧心不是得到,而是去除妄想執著。我們生下來眼睛就有一層有色的隱形眼鏡,我們要看真實的現象,要把隱形眼鏡的鏡片拿掉,所以要證得智慧的關鍵是「放下妄想執著」,更精準的是「放下我」,再更精確的是「用方法放下我」,再更精準的就是「信佛、學法、敬僧、持戒」,然後「同時用功」。

我們證得智慧不是因為我們得到智慧、追求到智慧,而是我們放下妄想執著,更精確放下妄想執著是什麼?放下我。精準的「放下我」是什麼?我們很難放下我,非得用方法,用方法並不代表是佛教徒,所以一定要「信佛、學法、敬僧、持戒」,這樣才是正確的佛教徒,這樣你就會得到正知正見的八正道的方法跟觀念,之後,你的方法非常專注跟合一,這時候,方法跟我同時消失的時候,就是智慧。

所以,我們不是因為想把我放下就放下,這樣的人少之又少,而是因為我們能夠用好方法,最後方法消失。話頭的方法消失叫做爆炸,疑團被炸掉。默照的方法消失叫脫落,默照當時的默而常照、照而常默的心境、狀態脫落,所以還在默照當中不是智慧心,它是一個很薄膜的隱形眼鏡,它還是有隱形眼鏡,但它相應智慧的態度,只是它不是無我,它是一個清淨、統一、成片、空曠、沒有阻礙的我,還是我,還要經過最後那個剎那,禪修稱為漸修頓悟。頓悟就是「我」破掉了,我放下的剎那。

但之前要漸修,解深密經講了能夠得到頓悟那個剎那的五個條件:

一、 已種上品善根

二、 已清淨諸障礙 (煩惱障、業障、報障)

三、 已成熟相續 (慚愧、懺悔、感恩、迴向)

四、 已多聞勝解空性

五、 已積上品福德、智慧資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