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1日 星期五

尊敬三寶‧三寶的重要性(四不壞信)

你們過去、現在、未來都會遇到一些修行的人,記得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這個人心經講得非常棒,金剛經講得如古佛再來,你還是要知道一件事,他有沒有「信佛、學法、敬僧」?


僧是僧團,就是清淨的出家眾團體。

他有沒有恭敬僧、尊敬僧、頂禮僧?這非常重要,為什麼?

沒有人出生就是出家人,想當出家人一定要因緣成就,不管是他宿世善根,或是後來努力都算。他成就這樣一個出家眾,還現一個出家身讓你看,出家眾有很多需要讓自己堅持跟智慧相應的生活觀念跟態度,最明顯就是戒。

你應該不會去Pub看到出家眾,除非他有狀況。

出家眾有戒律的行為,戒的行為的遵守跟他還是在家眾不見得是相應的生活,但他竟然有辦法發願、接受,還持續這樣做,所以這個人是人中之人、人上之人,他清楚知道這件事對自己有幫助,對他人有幫助,不容易做到,但他還是繼續做,所謂難行能行。

他知道自己有煩惱,但他不會讓自己想吃還是繼續吃,因為出家眾吃飯的時間是固定的。他難忍能忍,清楚知道割愛辭親,愛人、家人、名望、事業不容易放下,他還是能夠放下、歸零,難捨能捨。這樣的人不尊敬,要尊敬誰?

加上出家眾也是佛陀時代修行賢聖僧生活方式的延續,經過2500年最沒有失真的,就是出家眾的生活跟出家眾的戒律。所以,想知道原始佛教,佛陀講什麼,去出家就對了。你知道戒律的生活、戒律的方式,你就最接近佛陀的時代。

藏傳、南傳、北傳相應的內容最像的就是戒律的部份,條文雖然有些不同,但精神全部相應。

「信佛、學法、敬僧、持戒」稱為四不壞信,如果一個住信的優婆夷(在家女眾),她說某個男眾出家眾有狀況,跟女生坐在一起,不知道講什麼話,我覺得他有問題。僧團的人一定要相信這個優婆夷的話,因為她住信,住信是證得須陀洹果。

所以「戒律、智慧、信」三個結合在一起了

四不壞信,不壞不退,稱為住信,住信意思是這輩子永遠不會退。

住信是持四不壞信的戒,同時又是須陀洹(初果聖人)。要證悟智慧,才有辦法成為聖人,所以,智慧、戒律、信心成為等號。

檢查一個修行者,最好的檢查點就是四不壞信,是否「信佛、學法、敬僧、持戒」?一個人說他有智慧,但不持戒,你要跑得跟飛的一樣,遠離他,盡量遠離(西藏上師除外,他可以用淫怒癡來讓弟子產生另外的心境,最後把它打破,但這不能亂用,是很高明的人才能用)。

「信佛、學法、敬僧、持戒」是智慧很重要的根本,同時也是結果。阿含經裡講到「信為能入」,華嚴經中講「信為道源功德母,戒為無上菩提本」。近代虛雲老和尚一輩子都是持戒的,他20歲出家,活到120歲,受了出家戒律100年(僧臘100)。聖嚴法師的《四眾佛子共勉語》,第一句是「信佛學法敬僧,三寶萬世明燈」,他講到時間跟空間的永久解脫。如果你生生世世願意、相應、皈依、尊敬、身為、依附三寶,你就是三寶萬世,跟時間、空間的解脫相應,因為你跟燈在一起,被燈照到,你就有解脫的機會、的力量、的態度。

所以修行的人「信佛、學法、敬僧、持戒」很重要,沒有皈依的人要去皈依,因為皈依,你就很清楚知道,你要生生世世相應智慧跟慈悲,最具體智慧跟慈悲的團體的凡夫就是出家眾。

四不壞信的關鍵是「智慧」,智慧的關鍵是「沒有我」。但他裡面又有我,是什麼我?有功能性的我,有智慧的我、覺知的我、清淨的我、無染的我。因為他是清淨無染,無色無相,所以不叫「我」。

真正智慧的心是無色無相,因此參話頭要無色無相,才會跟他相應,而且感覺越少越好,越淡越好,長度會越長,但強度是遍時間、空間,遍虛空。

智慧無色無相,不可能讓你去想、想到,因為想到有色有相,念頭是有色有相,因此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藉由創造而得到智慧心。

智慧心是怎麼得到的?放下我。智慧心不是得到,而是去除妄想執著。我們生下來眼睛就有一層有色的隱形眼鏡,我們要看真實的現象,要把隱形眼鏡的鏡片拿掉,所以要證得智慧的關鍵是「放下妄想執著」,更精準的是「放下我」,再更精確的是「用方法放下我」,再更精準的就是「信佛、學法、敬僧、持戒」,然後「同時用功」。

我們證得智慧不是因為我們得到智慧、追求到智慧,而是我們放下妄想執著,更精確放下妄想執著是什麼?放下我。精準的「放下我」是什麼?我們很難放下我,非得用方法,用方法並不代表是佛教徒,所以一定要「信佛、學法、敬僧、持戒」,這樣才是正確的佛教徒,這樣你就會得到正知正見的八正道的方法跟觀念,之後,你的方法非常專注跟合一,這時候,方法跟我同時消失的時候,就是智慧。

所以,我們不是因為想把我放下就放下,這樣的人少之又少,而是因為我們能夠用好方法,最後方法消失。話頭的方法消失叫做爆炸,疑團被炸掉。默照的方法消失叫脫落,默照當時的默而常照、照而常默的心境、狀態脫落,所以還在默照當中不是智慧心,它是一個很薄膜的隱形眼鏡,它還是有隱形眼鏡,但它相應智慧的態度,只是它不是無我,它是一個清淨、統一、成片、空曠、沒有阻礙的我,還是我,還要經過最後那個剎那,禪修稱為漸修頓悟。頓悟就是「我」破掉了,我放下的剎那。

但之前要漸修,解深密經講了能夠得到頓悟那個剎那的五個條件:

一、 已種上品善根

二、 已清淨諸障礙 (煩惱障、業障、報障)

三、 已成熟相續 (慚愧、懺悔、感恩、迴向)

四、 已多聞勝解空性

五、 已積上品福德、智慧資糧

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罩門

(99.11分享)
罩門最根本的原因是「癡」
遇到它不能做太多的反應
遇到罩門時 要檢查對以下四項的影響:
1.坐牢(失去自由)
2.家人跟著受苦 
3.
4.健康
罩門--你不會想碰到 
碰到了以後多半也是棄甲投降

(以下為師兄對於週四禪修參與者的罩門回應)

A:在社會上應變的能力不錯  朋友要瞭解你不容易
朋友、伴侶要瞭解你的機會不大
「感情、第一個一百萬、開悟」感情排第一位
很像鴨子 上面斯文 下面腳很忙
抗壓性很高  有辦法「呈現」  「呈現」裡面加上「探索」
識人、識己、識進退
罩門--是「選擇」(面臨付出代價 才需要選擇)
      最後會以「感覺」來決定 但是會有苦頭吃

B沒辦法放下別人的看法(是個非常優秀、有傲氣的人)  
罩門是對錯、成功
可以為了成功付出很多煩惱的代價
這個以修行的角度來看是罩門
修行最重要的關鍵是「解脫煩惱」而非「成功」--上座就想入定
(過程不在意就是修行)
很懂得修養(鴨子的上面),只有很懂得他的朋友才會知道鴨子下面的事


C:感情 (「想遇到」也是一種罩門  明知道 遇到以後會有很多的狀況 但又不得不想遇到 有沒有注意到罩門的「不自主的逼迫性」 也包含「你想要」 有賭博的成分 賭博很可怕的是--下一個開了 很可能就翻盤)


我們很清楚是「苦」的事情‧體會「苦」的目的 是讓自己「不苦」 而不是知道是「苦」 還說服自己這個是「苦」 然後同時應該這樣苦
修行 一個很關鍵的核心是--「體驗這個是苦的」 目的不是要說服自己「這個苦是無法超越的」 而是這個苦是可以超越的 現在做不到 但是希望以後可以做到

在「說夢」的心態裡說夢 而不是在「說真實」的心態裡說夢
「用方法」讓自己練習從1變成0      
在「要」與「不要」中慢慢練習「從1變成0
先學習「出現」→善心所(丟掉)(先從這個事練習)

D:以前是兩隻手放在後面 現在是兩隻手放在前面 而且還會說「我兩隻手沒有東西」 但還是不能翻過來看他的後面

EF
兩人的罩門一樣 再簡單不過 就是「這是對的」
(也是師兄的罩門之一 )
這也就是我經常問:「我講的話有無錯誤的?」就是針對我的這個罩門 我在問這個問題時 其實我清楚我講的東西沒有不對 但是我清楚我有這個罩門 --無法藉此破解我的罩門 但至少可以讓我不會掉入罩門太久
我是一個修行很容易「入魔」的人 現在我的修行則愈來愈平淡平凡 平淡就不容易入魔
所謂「平淡」就是不會有稀奇的事 也就是不會有優越感 又很知道信佛、學法、敬僧、持戒的重要
一般人不知道自己的罩門 因此需要老師 老師發揮鏡子的功能
「入魔」的人修行的經驗重過老師的解答

老師與學生的關係:一佛出世 千佛護持  阿彌陀經: 「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生生世世對「信佛、學法、敬僧、持戒」不動搖不容易 因此有入魔的條件

「僧寶」的出現 至少可以讓下一個人出家(只有出家人才可以讓在家人出家 不可以幫其剃度 如果虛雲老和尚上面都沒有出家眾 我們就不會有虛雲老和尚 從這個角度看 就應敬僧 但入魔道的人 重視自己修行的經驗、神通、以及他們自己認為的「智慧」)

EF一定要有鏡子 因為你們都很聰明 聰明的人共通的鏡子都是這個
聰明的人在「抉擇」上都很下功夫 所以遇到很世故的教授 他們招架不了

G:「女生」  愈「中性」修行會愈突出 但不容易

H:罩門是「信任」 打從內心裡信任 不是「信任誰」的意思
修行一個很大的難度是--相信「人真的可以失去自我」 人真的有辦法因為失去自我而體會生命
因為我們看過太多人在騙人 很多人因為「信任」 而受了很大的傷害
人很難鼓起勇氣把心門打開 完全不設防
很難超越「你一眼 我一嘴  你一拳 我一掌」的模式 而這正是超越欲界很大的關鍵--「你一眼 我不會一拳」 做「平衡式」「保護式」或者讓你不瞭解的回應
欲界很大的特徵是「鬬爭性」:「欲諍」-- 共同想要一個東西的爭鬥
「見諍」-- 思想看法不同的爭鬥
這都建立在「信任」上 此處所講的信任是比較粗的

H罩門的對治:
1.      從此以後吃素
2.      持五戒十善
從此以後就會改變
「密行者」也跟瞋有關

I:不要讓他人知道妳在「改」

J:你的罩門既安全又危險
所謂「安全」--因為你不會堅持你的罩門
你在修行上的努力度 與大家的「箭頭」的力量有關 你就可以維持「往前」 你不是那種想要躲起來去打坐入定的人 因為「大家的力量」 所以你不容易偏左偏右
所謂「危險」--你的「善根」力量不夠大 對自己的信心不夠(這一點與H很相應) 但你會參考大家 不會「躲起來玩接龍」(這一點與H很不相應)

在修行上你是「安全型」 罩門就不會太明顯 你修行的成就與大家息息相關
成就了 大家跟你一塊兒成就
「叢林法則」:當每棵樹都長得又高又直的時候 彎曲又矮小的植物根本無法得到
陽光而存活 它必須跟大家一樣又高又直
J很容易看到大家都是直的 他就會學習變成直的 他沒有辦法靠自己變成直的 因為他對自己的信心度不夠 但是他幾乎不容易偏差 因為他常常在看修行上依準的鏡子 但也因為功夫下得不夠深 所以在一些關鍵點上會停滯

K你無法相信「你、我、他」會全然無害
「全然」意指在任何情境、任何場合
這非常不容易 因為這跟善根、習性有關

T:
對於『沒有體會到「開悟」』這件事不夠悲慟  這可以擴展到所有的事情
所以你也不會覺得當對方起煩惱的時候 你有責任要…..
對「般若智慧沒有體驗」這件事不夠悲慟 
因此引發善根的銳利度不夠 所以你還沒有「見血」
要「見血」 就要悲慟
(師兄說他講的東西是「毒藥」,用來毒煩惱的,不能用的東西就丟掉)
人不可以忍受在「沒有智慧」的狀態下
對上師的畏懼與客氣--是允許我們沒有智慧
上師只會在你準備好的狀況下 他才會出手
(什麼是「準備好」是不能說的,否則你會去等下一步的訊息,因為之後的因緣錯綜複雜性太多了)
只要有一個信念--我不能失去智慧 我寧可失去全部 任何的下一步都是錯綜複雜 包含了業力、因果‧當你準備好這樣子的時候,上師會看出來
現代人重面子的人多 因此開悟的少
沒有人是「準備好」而開悟的

有關第Ⅳ類型

(99.11分享)
Ⅳ 非常以「自己」為主,因此在修行時,很容易走岔路
因為在他確定一個修行經歷時
他甚至連他的師父都可以不在意

他是一個很不錯的朋友
如果你想認識一些「怪咖」
聽一些沒有邏輯性的、具毀滅性的想法
就可以去聽Ⅳ的看法
但要聽十分、忘九分,另外一分做「參考」用

 

如果你有一個很重要的疑惑
而且你已經聽了很多Ⅰ、Ⅱ、Ⅲ的意見了
這時候Ⅳ的意見你一定要聽
有時候 Ⅳ在回答問題時
會出乎意料的有「智慧」(因為他平常都沒有什麼智慧)
Ⅳ倒不是真的沒有智慧
而是他的傲慢會蓋過他的智慧
Ⅳ開始顯現智慧時,是在他修行後沒有傲慢的時候
外一章:師兄在另一次機會,
對一個「當眾調整自己傲慢態度」的伙伴,
給了如下的建議:
「Ⅳ在調整傲慢的時候,最好少讓他人知道‧
這麼做的目的是--減少自我中心」)
在跟Ⅳ互動時,絕對不可以出現「說服」這兩個字
(這與「不賣」相應)
因為他可以讀懂你的態度
與他互動的目的 是為了「配合」、「順從」
此處的「配合」、「順從」與他看到Ⅰ、Ⅱ、Ⅲ的配合與順從不同
但又要講「配合」與、「順從」
(態度雖然「不賣」,仍要以對方為「尊」,但你卻不能「卑」)
Ⅳ 說話時,容易造成Ⅰ的不舒服
當對方對Ⅰ講話失禮時,Ⅰ容易會有反應(念頭會動)
只有Ⅲ與Ⅳ不會
因為Ⅲ與Ⅳ不會認為對方講的話跟他有關係
Ⅲ與Ⅳ不容易聽從別人的意見,因為他們從不把別人當「我」

與Ⅳ互動,他一定會「給」一些東西
那就是Ⅳ的「自以為」
如果他講的東西 你能用 就拿來用
不能用 就「放在旁邊」即可
其實Ⅳ並不在意 他所講出的「自以為」的東西 別人能夠獲得多少
這是Ⅳ的缺點 也是Ⅳ的優點
Ⅳ「自以為」的東西 他講出去就算了
並不同等於別人需要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