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4日 星期三

老師的對待

(摘自981126分享)

當你是一個愈上乘的修行者的時候,

老師看到你都是變臉的!

他會像那隻海龜看到第4隻青蛙一樣,

因為他完全放心那隻青蛙已經上癮了。

他完全不用擔心假如他沒跟你噓寒問暖你就會離開。

或他沒跟你說:「沒關係,你就繼續做,老師支持你。」你就會離開。

2010年3月18日 星期四

智慧不是突然出現的

(摘自981126分享)

智慧不是突然出現的!

所以你在看人為何沒有開悟,都是有跡可尋的。

智慧是由平常累積,而不是突然用什麼殊勝的方法,

或是得到什麼很好的老師,

然後你就很有智慧,沒這種事!

因為牛牽到北京還是牛!

少了好老師還是認真的修行人?

(摘自981126分享)

這社會上少的是什麼?

少的是真的認真且想要修行的人!而不是沒有老師。

然後很有意思的是什麼?

認真想修行的人可以到處看到老師!

這聽起來有些矛盾是嗎?



我再說一次,

這世上缺少認真修行的人,

可是那些不認真的人卻常常在找好老師。

而實際上是,這社會上沒有一個有很好根器的徒弟。



所以造成了一個很矛盾的現象是

很不認真修行的人在找好老師,

而好老師也知道,沒有什麼很認真的徒弟!!

2010年3月9日 星期二

不需去羨慕別的青蛙

(摘自981126分享)


不用太在意你是哪一隻青蛙,

但是要有能力去覺察你是哪一隻青蛙!



也就是說自己不用覺得自己處在哪一隻青蛙,

然後去羨慕別的青蛙,不要這樣子做。

只要知道自己這個時候就是這樣子的青蛙,

是第一隻、是第三隻…



但是要記得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

人一定要經歷過1、2、3、4隻的青蛙的過程,這輩子才沒有白來。

要不然遇到井水乾,你就完蛋了,你就完全都用不上。

最明顯的井水乾了,就是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這八苦。

修行

(摘自981119分享)

修行-1

修行不是什麼特別的事(沒什麼了不起),但不容易做到。

不修行是無法放下無明的。

無明是無始有終。

精神生命(人)是無始無終

(一直在六道輪轉 ─ 天、人、阿修羅、畜牲、餓鬼、地獄)。

修行不是得到智慧(開悟),

而是去除(放下)無明(自我中心)。

修行不是追求殊勝。



修行-2

修行者很腳踏實地,知道自己現在在哪裡。

虛雲老和尚說:「修行一開始,如逆水游三十里。」

這樣修行才是健康安全的,不會不切實際、貪求玄妙,

徹底相信生命是平凡無妙的。



修行-3

人在經歷一些修行過程,就知道這是我要走的路,

這是一條自己該走的路。

罩門越少,越容易修行。

罩門是自己執著放不下的一切,有多少貪放不下、有多少瞋及癡生起。

修行平淡無奇,但煩惱越來越少,越能清楚辨識煩惱的生起。



修行-4

自己的根性如何,自己就會走到那個狀態。

你要快樂的航向斷崖,而不是痛苦的走向正向嗎?

已經到第四隻青蛙就不能退回第一隻的階段。

我們很平凡沒什麼尊貴,

但我們已經遇到尊貴的法,就不應該繼續笨下去。

2010年3月8日 星期一

前一念及現前境

(摘自981119分享)

我們要能分別現前境和思維,

思維是念頭,不是現前境。

如果已經脫離現前境,就要想辦法中斷思維(念頭)。

不可輕現前境而重念頭,要活在當下。



要能分別前一念及現前境,

這需要方法。

沒有修行的人,常常會錯把前一念誤認為是現前境,

所以會對某人之前做過一次的錯事,

一再的在腦海裏重複修理自己,讓自己越來越生氣。

例如:昨天有一個人罵我,我回去一直想一直想這件事,

結果罵一次卻變成罵好幾次,最後我非常非常氣,第二天看到對方就想打他。



默照就是一種方法,

用默照入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覺察自己在這裡。

即小我(身體)現在在這裡,所依(環境)在這裡。

例如騎摩托車時,

知道我在騎摩托車就是現前境(覺察在這裡的小我),這是第一個秘密。

第二個秘密是,我現在知道的全部就是我。

我要決定這個念頭發生,要不要對它反應。



一切都是我,我不是一切 ─ 是「開悟」的人講的話。

一切都是我,我在一切 ─ 是「定」的人講的話。



有修行的人可以很快的中斷前一念,

讓自己馬上專注在現前境中,活在當下。

過去已過了,未來不可測,只有現在才是最真實的。

只要專注在現在,切斷過去的聯想,不去擔憂未來的變化,

現在這一點(這個時間)就沒有情緒問題,

單純只是現在這一件事的發生,或現在這一個動作的執行。



例如:現在下雨了,我騎車在路上,

如果只專注在現在我在騎車,

而不去想之前下雨天,我騎車被路旁經過的汽車激起的雨水弄濕衣服,

不去擔心等一下有汽車經過,我會不會又被激起的水弄濕衣服,

我就不會對在雨中騎車這件事感到討厭。



走路時,專注於當下要如何做:

重視的是持續不斷微細的變化,左腳站立後起右腳,注意力也跟著移到右腳。



正念(例如:念佛、打禪…)等是船,到彼岸就要丟掉,不能執著。

沒有任何修行的目的是失去覺察。

開悟的人是經歷了生命最新鮮的純度。



我們要到哪個地方都可以修行,到哪個地方都可以提起,

都可以拿捏到恰到好處不會過頭。

也不期望別人配合你,馬上停止念頭轉到現前境。

2010年3月7日 星期日

鏡子

(摘自981119分享)


我們在跟別人分享時,我們是鏡子。

重點不是我們要講什麼,說什麼讓他很受用的,

而是拋出一個訊息,顯現自己是一個鏡子。

重點是對方要講什麼。

我們當鏡子的一個功能時,

是看到對方有狀態,提醒他,

但不一定對他有幫助,可是自己心裡希望對他有幫助。



編者註:

師兄會利用問問題的方式,觀察對方回答問題的直接反應去瞭解對方。

這時其他人最好不要出聲或插話,除非他主動提出要他人幫忙翻譯。

當我們說出自己的看法時,

專心單純、不用顧慮的講出自己心中的看法,不用夾雜任何想法。

有時師兄會一邊問一邊走到對方的面前,越問越大聲,

是要對方只專心在現前境,不要管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