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過去、現在、未來都會遇到一些修行的人,記得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這個人心經講得非常棒,金剛經講得如古佛再來,你還是要知道一件事,他有沒有「信佛、學法、敬僧」?
僧是僧團,就是清淨的出家眾團體。
他有沒有恭敬僧、尊敬僧、頂禮僧?這非常重要,為什麼?
沒有人出生就是出家人,想當出家人一定要因緣成就,不管是他宿世善根,或是後來努力都算。他成就這樣一個出家眾,還現一個出家身讓你看,出家眾有很多需要讓自己堅持跟智慧相應的生活觀念跟態度,最明顯就是戒。
你應該不會去Pub看到出家眾,除非他有狀況。
出家眾有戒律的行為,戒的行為的遵守跟他還是在家眾不見得是相應的生活,但他竟然有辦法發願、接受,還持續這樣做,所以這個人是人中之人、人上之人,他清楚知道這件事對自己有幫助,對他人有幫助,不容易做到,但他還是繼續做,所謂難行能行。
他知道自己有煩惱,但他不會讓自己想吃還是繼續吃,因為出家眾吃飯的時間是固定的。他難忍能忍,清楚知道割愛辭親,愛人、家人、名望、事業不容易放下,他還是能夠放下、歸零,難捨能捨。這樣的人不尊敬,要尊敬誰?
加上出家眾也是佛陀時代修行賢聖僧生活方式的延續,經過2500年最沒有失真的,就是出家眾的生活跟出家眾的戒律。所以,想知道原始佛教,佛陀講什麼,去出家就對了。你知道戒律的生活、戒律的方式,你就最接近佛陀的時代。
藏傳、南傳、北傳相應的內容最像的就是戒律的部份,條文雖然有些不同,但精神全部相應。
「信佛、學法、敬僧、持戒」稱為四不壞信,如果一個住信的優婆夷(在家女眾),她說某個男眾出家眾有狀況,跟女生坐在一起,不知道講什麼話,我覺得他有問題。僧團的人一定要相信這個優婆夷的話,因為她住信,住信是證得須陀洹果。
所以「戒律、智慧、信」三個結合在一起了
四不壞信,不壞不退,稱為住信,住信意思是這輩子永遠不會退。
住信是持四不壞信的戒,同時又是須陀洹(初果聖人)。要證悟智慧,才有辦法成為聖人,所以,智慧、戒律、信心成為等號。
檢查一個修行者,最好的檢查點就是四不壞信,是否「信佛、學法、敬僧、持戒」?一個人說他有智慧,但不持戒,你要跑得跟飛的一樣,遠離他,盡量遠離(西藏上師除外,他可以用淫怒癡來讓弟子產生另外的心境,最後把它打破,但這不能亂用,是很高明的人才能用)。
「信佛、學法、敬僧、持戒」是智慧很重要的根本,同時也是結果。阿含經裡講到「信為能入」,華嚴經中講「信為道源功德母,戒為無上菩提本」。近代虛雲老和尚一輩子都是持戒的,他20歲出家,活到120歲,受了出家戒律100年(僧臘100)。聖嚴法師的《四眾佛子共勉語》,第一句是「信佛學法敬僧,三寶萬世明燈」,他講到時間跟空間的永久解脫。如果你生生世世願意、相應、皈依、尊敬、身為、依附三寶,你就是三寶萬世,跟時間、空間的解脫相應,因為你跟燈在一起,被燈照到,你就有解脫的機會、的力量、的態度。
所以修行的人「信佛、學法、敬僧、持戒」很重要,沒有皈依的人要去皈依,因為皈依,你就很清楚知道,你要生生世世相應智慧跟慈悲,最具體智慧跟慈悲的團體的凡夫就是出家眾。
四不壞信的關鍵是「智慧」,智慧的關鍵是「沒有我」。但他裡面又有我,是什麼我?有功能性的我,有智慧的我、覺知的我、清淨的我、無染的我。因為他是清淨無染,無色無相,所以不叫「我」。
真正智慧的心是無色無相,因此參話頭要無色無相,才會跟他相應,而且感覺越少越好,越淡越好,長度會越長,但強度是遍時間、空間,遍虛空。
智慧無色無相,不可能讓你去想、想到,因為想到有色有相,念頭是有色有相,因此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藉由創造而得到智慧心。
智慧心是怎麼得到的?放下我。智慧心不是得到,而是去除妄想執著。我們生下來眼睛就有一層有色的隱形眼鏡,我們要看真實的現象,要把隱形眼鏡的鏡片拿掉,所以要證得智慧的關鍵是「放下妄想執著」,更精準的是「放下我」,再更精確的是「用方法放下我」,再更精準的就是「信佛、學法、敬僧、持戒」,然後「同時用功」。
我們證得智慧不是因為我們得到智慧、追求到智慧,而是我們放下妄想執著,更精確放下妄想執著是什麼?放下我。精準的「放下我」是什麼?我們很難放下我,非得用方法,用方法並不代表是佛教徒,所以一定要「信佛、學法、敬僧、持戒」,這樣才是正確的佛教徒,這樣你就會得到正知正見的八正道的方法跟觀念,之後,你的方法非常專注跟合一,這時候,方法跟我同時消失的時候,就是智慧。
所以,我們不是因為想把我放下就放下,這樣的人少之又少,而是因為我們能夠用好方法,最後方法消失。話頭的方法消失叫做爆炸,疑團被炸掉。默照的方法消失叫脫落,默照當時的默而常照、照而常默的心境、狀態脫落,所以還在默照當中不是智慧心,它是一個很薄膜的隱形眼鏡,它還是有隱形眼鏡,但它相應智慧的態度,只是它不是無我,它是一個清淨、統一、成片、空曠、沒有阻礙的我,還是我,還要經過最後那個剎那,禪修稱為漸修頓悟。頓悟就是「我」破掉了,我放下的剎那。
但之前要漸修,解深密經講了能夠得到頓悟那個剎那的五個條件:
一、 已種上品善根
二、 已清淨諸障礙 (煩惱障、業障、報障)
三、 已成熟相續 (慚愧、懺悔、感恩、迴向)
四、 已多聞勝解空性
五、 已積上品福德、智慧資糧
2010年12月31日 星期五
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罩門
(99.11分享)
罩門最根本的原因是「癡」
遇到它不能做太多的反應
遇到罩門時 要檢查對以下四項的影響:
1.坐牢(失去自由)
2.家人跟著受苦
3.命
4.健康
罩門--你不會想碰到
碰到了以後多半也是棄甲投降
(以下為師兄對於週四禪修參與者的罩門回應)
A:在社會上應變的能力不錯 朋友要瞭解你不容易
朋友、伴侶要瞭解你的機會不大
「感情、第一個一百萬、開悟」感情排第一位
很像鴨子 上面斯文 下面腳很忙
抗壓性很高 有辦法「呈現」 「呈現」裡面加上「探索」
識人、識己、識進退
罩門--是「選擇」(面臨付出代價 才需要選擇)
最後會以「感覺」來決定 但是會有苦頭吃
B:沒辦法放下別人的看法(是個非常優秀、有傲氣的人)
罩門是對錯、成功
可以為了成功付出很多煩惱的代價
這個以修行的角度來看是罩門
修行最重要的關鍵是「解脫煩惱」而非「成功」--上座就想入定
(過程不在意就是修行)
很懂得修養(鴨子的上面),只有很懂得他的朋友才會知道鴨子下面的事
C:感情 (「想遇到」也是一種罩門 明知道 遇到以後會有很多的狀況 但又不得不想遇到 有沒有注意到罩門的「不自主的逼迫性」 也包含「你想要」 有賭博的成分 賭博很可怕的是--下一個開了 很可能就翻盤)
我們很清楚是「苦」的事情‧體會「苦」的目的 是讓自己「不苦」 而不是知道是「苦」 還說服自己這個是「苦」 然後同時應該這樣苦
修行 一個很關鍵的核心是--「體驗這個是苦的」 目的不是要說服自己「這個苦是無法超越的」 而是這個苦是可以超越的 現在做不到 但是希望以後可以做到
在「說夢」的心態裡說夢 而不是在「說真實」的心態裡說夢
「用方法」讓自己練習從1變成0
在「要」與「不要」中慢慢練習「從1變成0」
先學習「出現」→善心所(丟掉)(先從這個事練習)
D:以前是兩隻手放在後面 現在是兩隻手放在前面 而且還會說「我兩隻手沒有東西」 但還是不能翻過來看他的後面
E、F:
兩人的罩門一樣 再簡單不過 就是「這是對的」
(也是師兄的罩門之一 )
這也就是我經常問:「我講的話有無錯誤的?」就是針對我的這個罩門 我在問這個問題時 其實我清楚我講的東西沒有不對 但是我清楚我有這個罩門 --無法藉此破解我的罩門 但至少可以讓我不會掉入罩門太久
我是一個修行很容易「入魔」的人 現在我的修行則愈來愈平淡平凡 平淡就不容易入魔
所謂「平淡」就是不會有稀奇的事 也就是不會有優越感 又很知道信佛、學法、敬僧、持戒的重要
一般人不知道自己的罩門 因此需要老師 老師發揮鏡子的功能
「入魔」的人修行的經驗重過老師的解答
老師與學生的關係:一佛出世 千佛護持 阿彌陀經: 「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生生世世對「信佛、學法、敬僧、持戒」不動搖不容易 因此有入魔的條件
「僧寶」的出現 至少可以讓下一個人出家(只有出家人才可以讓在家人出家 不可以幫其剃度 如果虛雲老和尚上面都沒有出家眾 我們就不會有虛雲老和尚 從這個角度看 就應敬僧 但入魔道的人 重視自己修行的經驗、神通、以及他們自己認為的「智慧」)
E、F一定要有鏡子 因為你們都很聰明 聰明的人共通的鏡子都是這個
聰明的人在「抉擇」上都很下功夫 所以遇到很世故的教授 他們招架不了
G:「女生」 愈「中性」修行會愈突出 但不容易
H:罩門是「信任」 打從內心裡信任 不是「信任誰」的意思
修行一個很大的難度是--相信「人真的可以失去自我」 人真的有辦法因為失去自我而體會生命
因為我們看過太多人在騙人 很多人因為「信任」 而受了很大的傷害
人很難鼓起勇氣把心門打開 完全不設防
很難超越「你一眼 我一嘴 你一拳 我一掌」的模式 而這正是超越欲界很大的關鍵--「你一眼 我不會一拳」 做「平衡式」「保護式」或者讓你不瞭解的回應
欲界很大的特徵是「鬬爭性」:「欲諍」-- 共同想要一個東西的爭鬥
「見諍」-- 思想看法不同的爭鬥
這都建立在「信任」上 此處所講的信任是比較粗的
H罩門的對治:
1. 從此以後吃素
2. 持五戒十善
從此以後就會改變
「密行者」也跟瞋有關
I:不要讓他人知道妳在「改」
J:你的罩門既安全又危險
所謂「安全」--因為你不會堅持你的罩門
你在修行上的努力度 與大家的「箭頭」的力量有關 你就可以維持「往前」 你不是那種想要躲起來去打坐入定的人 因為「大家的力量」 所以你不容易偏左偏右
所謂「危險」--你的「善根」力量不夠大 對自己的信心不夠(這一點與H很相應) 但你會參考大家 不會「躲起來玩接龍」(這一點與H很不相應)
在修行上你是「安全型」 罩門就不會太明顯 你修行的成就與大家息息相關 你
成就了 大家跟你一塊兒成就
「叢林法則」:當每棵樹都長得又高又直的時候 彎曲又矮小的植物根本無法得到
陽光而存活 它必須跟大家一樣又高又直
J很容易看到大家都是直的 他就會學習變成直的 他沒有辦法靠自己變成直的 因為他對自己的信心度不夠 但是他幾乎不容易偏差 因為他常常在看修行上依準的鏡子 但也因為功夫下得不夠深 所以在一些關鍵點上會停滯
K:你無法相信「你、我、他」會全然無害
「全然」意指在任何情境、任何場合
這非常不容易 因為這跟善根、習性有關
T:
對於『沒有體會到「開悟」』這件事不夠悲慟 這可以擴展到所有的事情
所以你也不會覺得當對方起煩惱的時候 你有責任要…..
對「般若智慧沒有體驗」這件事不夠悲慟
因此引發善根的銳利度不夠 所以你還沒有「見血」
要「見血」 就要悲慟
(師兄說他講的東西是「毒藥」,用來毒煩惱的,不能用的東西就丟掉)
人不可以忍受在「沒有智慧」的狀態下
對上師的畏懼與客氣--是允許我們沒有智慧
上師只會在你準備好的狀況下 他才會出手
(什麼是「準備好」是不能說的,否則你會去等下一步的訊息,因為之後的因緣錯綜複雜性太多了)
只要有一個信念--我不能失去智慧 我寧可失去全部 任何的下一步都是錯綜複雜 包含了業力、因果‧當你準備好這樣子的時候,上師會看出來
現代人重面子的人多 因此開悟的少
沒有人是「準備好」而開悟的
有關第Ⅳ類型
(99.11分享)
Ⅳ 非常以「自己」為主,因此在修行時,很容易走岔路
因為在他確定一個修行經歷時
他甚至連他的師父都可以不在意
他是一個很不錯的朋友
如果你想認識一些「怪咖」
聽一些沒有邏輯性的、具毀滅性的想法
就可以去聽Ⅳ的看法
但要聽十分、忘九分,另外一分做「參考」用
如果你有一個很重要的疑惑
而且你已經聽了很多Ⅰ、Ⅱ、Ⅲ的意見了
這時候Ⅳ的意見你一定要聽
有時候 Ⅳ在回答問題時
會出乎意料的有「智慧」(因為他平常都沒有什麼智慧)
Ⅳ倒不是真的沒有智慧
而是他的傲慢會蓋過他的智慧
Ⅳ開始顯現智慧時,是在他修行後沒有傲慢的時候
(外一章:師兄在另一次機會,
對一個「當眾調整自己傲慢態度」的伙伴,
給了如下的建議:
「Ⅳ在調整傲慢的時候,最好少讓他人知道‧
這麼做的目的是--減少自我中心」)
在跟Ⅳ互動時,絕對不可以出現「說服」這兩個字
(這與「不賣」相應)
因為他可以讀懂你的態度
與他互動的目的 是為了「配合」、「順從」
此處的「配合」、「順從」與他看到Ⅰ、Ⅱ、Ⅲ的配合與順從不同
但又要講「配合」與、「順從」
(態度雖然「不賣」,仍要以對方為「尊」,但你卻不能「卑」)
Ⅳ 說話時,容易造成Ⅰ的不舒服
當對方對Ⅰ講話失禮時,Ⅰ容易會有反應(念頭會動)
只有Ⅲ與Ⅳ不會
因為Ⅲ與Ⅳ不會認為對方講的話跟他有關係
Ⅲ與Ⅳ不容易聽從別人的意見,因為他們從不把別人當「我」
與Ⅳ互動,他一定會「給」一些東西
那就是Ⅳ的「自以為」
如果他講的東西 你能用 就拿來用
不能用 就「放在旁邊」即可
其實Ⅳ並不在意 他所講出的「自以為」的東西 別人能夠獲得多少
這是Ⅳ的缺點 也是Ⅳ的優點
Ⅳ「自以為」的東西 他講出去就算了
並不同等於別人需要接收
Ⅳ 非常以「自己」為主,因此在修行時,很容易走岔路
因為在他確定一個修行經歷時
他甚至連他的師父都可以不在意
他是一個很不錯的朋友
如果你想認識一些「怪咖」
聽一些沒有邏輯性的、具毀滅性的想法
就可以去聽Ⅳ的看法
但要聽十分、忘九分,另外一分做「參考」用
如果你有一個很重要的疑惑
而且你已經聽了很多Ⅰ、Ⅱ、Ⅲ的意見了
這時候Ⅳ的意見你一定要聽
有時候 Ⅳ在回答問題時
會出乎意料的有「智慧」(因為他平常都沒有什麼智慧)
Ⅳ倒不是真的沒有智慧
而是他的傲慢會蓋過他的智慧
Ⅳ開始顯現智慧時,是在他修行後沒有傲慢的時候
(外一章:師兄在另一次機會,
對一個「當眾調整自己傲慢態度」的伙伴,
給了如下的建議:
「Ⅳ在調整傲慢的時候,最好少讓他人知道‧
這麼做的目的是--減少自我中心」)
在跟Ⅳ互動時,絕對不可以出現「說服」這兩個字
(這與「不賣」相應)
因為他可以讀懂你的態度
與他互動的目的 是為了「配合」、「順從」
此處的「配合」、「順從」與他看到Ⅰ、Ⅱ、Ⅲ的配合與順從不同
但又要講「配合」與、「順從」
(態度雖然「不賣」,仍要以對方為「尊」,但你卻不能「卑」)
Ⅳ 說話時,容易造成Ⅰ的不舒服
當對方對Ⅰ講話失禮時,Ⅰ容易會有反應(念頭會動)
只有Ⅲ與Ⅳ不會
因為Ⅲ與Ⅳ不會認為對方講的話跟他有關係
Ⅲ與Ⅳ不容易聽從別人的意見,因為他們從不把別人當「我」
與Ⅳ互動,他一定會「給」一些東西
那就是Ⅳ的「自以為」
如果他講的東西 你能用 就拿來用
不能用 就「放在旁邊」即可
其實Ⅳ並不在意 他所講出的「自以為」的東西 別人能夠獲得多少
這是Ⅳ的缺點 也是Ⅳ的優點
Ⅳ「自以為」的東西 他講出去就算了
並不同等於別人需要接收
2010年7月22日 星期四
擁有權與使用權
(摘自99.7.22分享)
我們任何一個念頭都跟他人有關,
因為當我出現在你眼前,講話讓你聽到,我碰了你,都說明了一件事情,我們現在對剛才做反應,那是你的記憶,不是現在進行式。
所以,我們是使用權,這件事非常重要。
如果是擁有權,對記憶的狀態,我們就痛苦了。
別人砍我們一刀,如果是擁有權的概念,我們晚上就痛苦了。因為,當我們在想別人砍我們一刀的時候,把它當成是現在進行式,真的有一個人又在砍你。
如果有人罵你,你回家想著罵他一天,隔天大概不會放過他,大概會把昨天受苦的狀態全部還給他。對方會覺得昨天只罵你而已,為什麼我今天要承受被你踹,所以他後天看到你,可能會捅你一刀。
人在所有權及使用權的概念中,一定要想到念頭。念頭是我們生命的真相,因為有念頭,你才覺得你存在。
因此,我們對念頭存在一定要清淨、解脫,至少少煩少惱。
但可怕的是念頭不是純粹由你自己決定就生起。
問題出現了,一個常常認為念頭是真的人,常常要對自己念頭負責的人、掌控念頭的人,這個人會很痛苦,為什麼? 他想要安靜,我們在旁邊敲打出聲音,他就起瞋心了,為什麼? 因為他聽到。為什麼聽到就起瞋心? 因為聽到就是他,因為他聽到就產生聽到這個念頭,這個念頭就是他。所以,如果我們知道這個人喜歡安靜,我們又喜歡鬧他,要干擾他,為什麼說我們可以干擾他?因為我們深深知道這個遊戲規則,他只要聽到,就會被影響,被他自己聽到這個念頭所影響。
對念頭的態度「使用」跟「擁有」:
你不希望被別人影響→這是「擁有者」的概念
你可以接受一切事情的發生→這是「使用者」的概念
如果你連念頭都是使用者的概念,當你往生了,念頭變化,影響很小,因為你沒把念頭當成我,你把念頭當成環境的反射而已。
當你把念頭當成使用者的概念,說明你已經開始解脫了,因為你連念頭是我這件事都可以不在意了。
當你把念頭當成使用者概念,會發現原來我跟他人息息相關,因為他人構成我,我也構成他人,所以我根本不必費什麼力氣修行,我只要不被迷惑就好,我也不迷惑別人。
「我」是什麼? 覺知念頭有,但是不受念頭起貪瞋癡慢疑,現前境不受前一念影響。如果你把念頭都當成是「發生的現象」,那什麼在覺知這個念頭?
我們任何一個念頭都跟他人有關,
因為當我出現在你眼前,講話讓你聽到,我碰了你,都說明了一件事情,我們現在對剛才做反應,那是你的記憶,不是現在進行式。
所以,我們是使用權,這件事非常重要。
如果是擁有權,對記憶的狀態,我們就痛苦了。
別人砍我們一刀,如果是擁有權的概念,我們晚上就痛苦了。因為,當我們在想別人砍我們一刀的時候,把它當成是現在進行式,真的有一個人又在砍你。
如果有人罵你,你回家想著罵他一天,隔天大概不會放過他,大概會把昨天受苦的狀態全部還給他。對方會覺得昨天只罵你而已,為什麼我今天要承受被你踹,所以他後天看到你,可能會捅你一刀。
人在所有權及使用權的概念中,一定要想到念頭。念頭是我們生命的真相,因為有念頭,你才覺得你存在。
因此,我們對念頭存在一定要清淨、解脫,至少少煩少惱。
但可怕的是念頭不是純粹由你自己決定就生起。
問題出現了,一個常常認為念頭是真的人,常常要對自己念頭負責的人、掌控念頭的人,這個人會很痛苦,為什麼? 他想要安靜,我們在旁邊敲打出聲音,他就起瞋心了,為什麼? 因為他聽到。為什麼聽到就起瞋心? 因為聽到就是他,因為他聽到就產生聽到這個念頭,這個念頭就是他。所以,如果我們知道這個人喜歡安靜,我們又喜歡鬧他,要干擾他,為什麼說我們可以干擾他?因為我們深深知道這個遊戲規則,他只要聽到,就會被影響,被他自己聽到這個念頭所影響。
對念頭的態度「使用」跟「擁有」:
你不希望被別人影響→這是「擁有者」的概念
你可以接受一切事情的發生→這是「使用者」的概念
如果你連念頭都是使用者的概念,當你往生了,念頭變化,影響很小,因為你沒把念頭當成我,你把念頭當成環境的反射而已。
當你把念頭當成使用者的概念,說明你已經開始解脫了,因為你連念頭是我這件事都可以不在意了。
當你把念頭當成使用者概念,會發現原來我跟他人息息相關,因為他人構成我,我也構成他人,所以我根本不必費什麼力氣修行,我只要不被迷惑就好,我也不迷惑別人。
「我」是什麼? 覺知念頭有,但是不受念頭起貪瞋癡慢疑,現前境不受前一念影響。如果你把念頭都當成是「發生的現象」,那什麼在覺知這個念頭?
2010年4月1日 星期四
2010年3月25日 星期四
青蛙與海龜的故事
在一個廣闊的沙漠中,有無數個井(可能有65億的數量吧)。在其中一個區域中,有一隻海龜在路上行走,正朝著其中一口井前去,因為每一口井都住有一隻青蛙,海龜想看到青蛙。
井中的青蛙,每天都很開心的在井中快樂生活,天氣熱就泡在水裡避暑,肚子餓了就吃蚊子與昆蟲,他認為世界就是這麼大,往上看天空就是圓的。
突然有一天,青蛙聽到天空傳來的聲音,他往上一看,天空怎麼多了一個奇怪會說話的東西!原來海龜已到其中一個井口往下看;這時海龜與青蛙打招呼,青蛙愛理不理,心中覺得被打擾有點不舒服。
海龜開始跟青蛙聊天聊地、噓寒問暖,經過一段恰當的時間後,青蛙逐漸放下心防與不舒服的心境後,開始有較為友善的回應,他就反問海龜打哪來?海龜說從大海來,青蛙問大海有多大?海龜說大海很大,青蛙續問有我這裡這麼大嗎?海龜說比這裡大!比你想像的還大。
海龜小心翼翼的問青蛙,您覺得井中的水會減少嗎?青蛙覺得問題很奇怪,心中隱約還升起不舒服的感覺,為了禮貌,還是回覆說:雖沒感覺到,但自認為水也不會減少。
海龜用更和緩親切語氣與青蛙互動,同時有意無意說明井中水位,會有上下變動情況;又經過一段適當時間,因為海龜的親切風趣讓青蛙談話感到開心,所以為了表示禮貌與感謝,青蛙回應水位有可能、或許、假設、大概、有那一天水位可能會下降。海龜與青蛙暫時道別,又朝向另外一口井前去。
第二隻青蛙正如沈思者雕像一樣在思考,他在想:不行!要想出一個辦法,因為持續幾天沒下雨,他發現到井中水位在一天一天慢慢減少中,如果繼續減少下去,生活就會出問題,他需要想出一個辦法。
一樣地,青蛙抬頭看到海龜,海龜問他在做什麼?青蛙回覆他正在思考切身相關的重要問題,海龜說可以做準備往上爬,帶充足的食物和水,學習從井中爬出來就可到永遠不會少水的大海,海龜直接進入主題,教導青蛙如何準備與往上爬的方法。海龜與第二隻青蛙暫時道別,又朝向另外一口井前去。
第三隻青蛙正非常賣力與有毅力地往上爬,他已經試了很多次,常常是爬到一個階段就失足掉下來,摔得鼻青臉腫,但他還是振作起來,繼續往上爬。
一樣的,青蛙聽到天空傳來聲音,他一聽聲音來處在上面,這不得了,他趕緊回頭雀躍找目標,他看到海龜了,此時一不小心就失足,又掉到井裡,還好井中還有水,等到青蛙較回神後,還是很開心興奮,因為海龜是在上面跟他說話,是在上面!海龜怎麼辦到的,他很想知道!因為上個月水位莫名其妙地快速下降至底,就在青蛙快變成「青蛙乾」的時候,下了一場及時雨,井水回來了,他才能活!從那天起,就開始每天勤奮地往上爬,一心想爬出井!海龜肯定青蛙的用心與努力,同時指出青蛙一個重要問題,往上爬的姿勢不對,因為青蛙是倒爬,海龜指示他要正爬,並補充說明省力又正確的方法,看青蛙已經學會如何往上爬後,海龜與第三隻青蛙暫時道別,又朝向另外一口井前去。
此時前面的井,一隻青蛙的頭探出來,這第四隻青蛙一看到海龜,就非常興奮快樂,不顧鼻青臉腫、腳扭到的疼痛,兩步做三步往海龜邁進同時高聲叫問著:大海!大海!大海在哪裡!我要見到大海!
海龜一反常態地,沒有回答他,青蛙還是非常專注邊跳、邊繞海龜一直問:大海!大海!大海在哪裡!趕快跟我講!
海龜有時候覺得煩,還會叫青蛙閉嘴不要吵,還有青蛙一直繞者他,他看了會頭昏!青蛙覺得好像吵到海龜了,有點不好意思,就先休息一下,四處看看,但心中跟視線還是在等待海龜的答案。
這時候,天空烏雲密佈,下起了大雨,雨水淹沒了大地,井水跟海水都混合了,通通變成大海,海龜此時舒服的躺在橡皮艇上,悠閒的喝果汁,青蛙抓到了機會,趕緊游到海龜旁邊,鼓起勇氣又問長久以來一直沈悶在心中的疑問:大海!大海!大海在哪裡!我要見到大海!請你跟我講!我一定要知道!
海龜拿出一支木魚棒,敲了青蛙的頭,咚!青蛙被打了張開嘴,不自覺的大口喝到海水,此時,青蛙變成了海龜,也知道了大海。
井中的青蛙,每天都很開心的在井中快樂生活,天氣熱就泡在水裡避暑,肚子餓了就吃蚊子與昆蟲,他認為世界就是這麼大,往上看天空就是圓的。
突然有一天,青蛙聽到天空傳來的聲音,他往上一看,天空怎麼多了一個奇怪會說話的東西!原來海龜已到其中一個井口往下看;這時海龜與青蛙打招呼,青蛙愛理不理,心中覺得被打擾有點不舒服。
海龜開始跟青蛙聊天聊地、噓寒問暖,經過一段恰當的時間後,青蛙逐漸放下心防與不舒服的心境後,開始有較為友善的回應,他就反問海龜打哪來?海龜說從大海來,青蛙問大海有多大?海龜說大海很大,青蛙續問有我這裡這麼大嗎?海龜說比這裡大!比你想像的還大。
海龜小心翼翼的問青蛙,您覺得井中的水會減少嗎?青蛙覺得問題很奇怪,心中隱約還升起不舒服的感覺,為了禮貌,還是回覆說:雖沒感覺到,但自認為水也不會減少。
海龜用更和緩親切語氣與青蛙互動,同時有意無意說明井中水位,會有上下變動情況;又經過一段適當時間,因為海龜的親切風趣讓青蛙談話感到開心,所以為了表示禮貌與感謝,青蛙回應水位有可能、或許、假設、大概、有那一天水位可能會下降。海龜與青蛙暫時道別,又朝向另外一口井前去。
第二隻青蛙正如沈思者雕像一樣在思考,他在想:不行!要想出一個辦法,因為持續幾天沒下雨,他發現到井中水位在一天一天慢慢減少中,如果繼續減少下去,生活就會出問題,他需要想出一個辦法。
一樣地,青蛙抬頭看到海龜,海龜問他在做什麼?青蛙回覆他正在思考切身相關的重要問題,海龜說可以做準備往上爬,帶充足的食物和水,學習從井中爬出來就可到永遠不會少水的大海,海龜直接進入主題,教導青蛙如何準備與往上爬的方法。海龜與第二隻青蛙暫時道別,又朝向另外一口井前去。
第三隻青蛙正非常賣力與有毅力地往上爬,他已經試了很多次,常常是爬到一個階段就失足掉下來,摔得鼻青臉腫,但他還是振作起來,繼續往上爬。
一樣的,青蛙聽到天空傳來聲音,他一聽聲音來處在上面,這不得了,他趕緊回頭雀躍找目標,他看到海龜了,此時一不小心就失足,又掉到井裡,還好井中還有水,等到青蛙較回神後,還是很開心興奮,因為海龜是在上面跟他說話,是在上面!海龜怎麼辦到的,他很想知道!因為上個月水位莫名其妙地快速下降至底,就在青蛙快變成「青蛙乾」的時候,下了一場及時雨,井水回來了,他才能活!從那天起,就開始每天勤奮地往上爬,一心想爬出井!海龜肯定青蛙的用心與努力,同時指出青蛙一個重要問題,往上爬的姿勢不對,因為青蛙是倒爬,海龜指示他要正爬,並補充說明省力又正確的方法,看青蛙已經學會如何往上爬後,海龜與第三隻青蛙暫時道別,又朝向另外一口井前去。
此時前面的井,一隻青蛙的頭探出來,這第四隻青蛙一看到海龜,就非常興奮快樂,不顧鼻青臉腫、腳扭到的疼痛,兩步做三步往海龜邁進同時高聲叫問著:大海!大海!大海在哪裡!我要見到大海!
海龜一反常態地,沒有回答他,青蛙還是非常專注邊跳、邊繞海龜一直問:大海!大海!大海在哪裡!趕快跟我講!
海龜有時候覺得煩,還會叫青蛙閉嘴不要吵,還有青蛙一直繞者他,他看了會頭昏!青蛙覺得好像吵到海龜了,有點不好意思,就先休息一下,四處看看,但心中跟視線還是在等待海龜的答案。
這時候,天空烏雲密佈,下起了大雨,雨水淹沒了大地,井水跟海水都混合了,通通變成大海,海龜此時舒服的躺在橡皮艇上,悠閒的喝果汁,青蛙抓到了機會,趕緊游到海龜旁邊,鼓起勇氣又問長久以來一直沈悶在心中的疑問:大海!大海!大海在哪裡!我要見到大海!請你跟我講!我一定要知道!
海龜拿出一支木魚棒,敲了青蛙的頭,咚!青蛙被打了張開嘴,不自覺的大口喝到海水,此時,青蛙變成了海龜,也知道了大海。
要什麼時候才知道我是上了船?
(摘自981126分享)
-延續爬電線桿的比喻-
S問:那根柱子是什麼?
指的是方法!
在默照叫默照,在話頭叫話頭。
S問:就是要把船丟掉?
對!但是你要先有辦法上得了船。
你才有辦法見到要被丟的那個。
S問:那我要什麼時候才知道,我是上了船?
嗯…你會經歷過很多身心的變化,
至少你繼續專心的話,會有因緣碰到有人跟你講。
因為這世界認真的人很少,很容易辨識。
-延續爬電線桿的比喻-
S問:那根柱子是什麼?
指的是方法!
在默照叫默照,在話頭叫話頭。
S問:就是要把船丟掉?
對!但是你要先有辦法上得了船。
你才有辦法見到要被丟的那個。
S問:那我要什麼時候才知道,我是上了船?
嗯…你會經歷過很多身心的變化,
至少你繼續專心的話,會有因緣碰到有人跟你講。
因為這世界認真的人很少,很容易辨識。
2010年3月24日 星期三
2010年3月18日 星期四
少了好老師還是認真的修行人?
(摘自981126分享)
這社會上少的是什麼?
少的是真的認真且想要修行的人!而不是沒有老師。
然後很有意思的是什麼?
認真想修行的人可以到處看到老師!
這聽起來有些矛盾是嗎?
我再說一次,
這世上缺少認真修行的人,
可是那些不認真的人卻常常在找好老師。
而實際上是,這社會上沒有一個有很好根器的徒弟。
所以造成了一個很矛盾的現象是
很不認真修行的人在找好老師,
而好老師也知道,沒有什麼很認真的徒弟!!
這社會上少的是什麼?
少的是真的認真且想要修行的人!而不是沒有老師。
然後很有意思的是什麼?
認真想修行的人可以到處看到老師!
這聽起來有些矛盾是嗎?
我再說一次,
這世上缺少認真修行的人,
可是那些不認真的人卻常常在找好老師。
而實際上是,這社會上沒有一個有很好根器的徒弟。
所以造成了一個很矛盾的現象是
很不認真修行的人在找好老師,
而好老師也知道,沒有什麼很認真的徒弟!!
2010年3月9日 星期二
修行
(摘自981119分享)
修行-1
修行不是什麼特別的事(沒什麼了不起),但不容易做到。
不修行是無法放下無明的。
無明是無始有終。
精神生命(人)是無始無終
(一直在六道輪轉 ─ 天、人、阿修羅、畜牲、餓鬼、地獄)。
修行不是得到智慧(開悟),
而是去除(放下)無明(自我中心)。
修行不是追求殊勝。
修行-2
修行者很腳踏實地,知道自己現在在哪裡。
虛雲老和尚說:「修行一開始,如逆水游三十里。」
這樣修行才是健康安全的,不會不切實際、貪求玄妙,
徹底相信生命是平凡無妙的。
修行-3
人在經歷一些修行過程,就知道這是我要走的路,
這是一條自己該走的路。
罩門越少,越容易修行。
罩門是自己執著放不下的一切,有多少貪放不下、有多少瞋及癡生起。
修行平淡無奇,但煩惱越來越少,越能清楚辨識煩惱的生起。
修行-4
自己的根性如何,自己就會走到那個狀態。
你要快樂的航向斷崖,而不是痛苦的走向正向嗎?
已經到第四隻青蛙就不能退回第一隻的階段。
我們很平凡沒什麼尊貴,
但我們已經遇到尊貴的法,就不應該繼續笨下去。
修行-1
修行不是什麼特別的事(沒什麼了不起),但不容易做到。
不修行是無法放下無明的。
無明是無始有終。
精神生命(人)是無始無終
(一直在六道輪轉 ─ 天、人、阿修羅、畜牲、餓鬼、地獄)。
修行不是得到智慧(開悟),
而是去除(放下)無明(自我中心)。
修行不是追求殊勝。
修行-2
修行者很腳踏實地,知道自己現在在哪裡。
虛雲老和尚說:「修行一開始,如逆水游三十里。」
這樣修行才是健康安全的,不會不切實際、貪求玄妙,
徹底相信生命是平凡無妙的。
修行-3
人在經歷一些修行過程,就知道這是我要走的路,
這是一條自己該走的路。
罩門越少,越容易修行。
罩門是自己執著放不下的一切,有多少貪放不下、有多少瞋及癡生起。
修行平淡無奇,但煩惱越來越少,越能清楚辨識煩惱的生起。
修行-4
自己的根性如何,自己就會走到那個狀態。
你要快樂的航向斷崖,而不是痛苦的走向正向嗎?
已經到第四隻青蛙就不能退回第一隻的階段。
我們很平凡沒什麼尊貴,
但我們已經遇到尊貴的法,就不應該繼續笨下去。
2010年3月8日 星期一
前一念及現前境
(摘自981119分享)
我們要能分別現前境和思維,
思維是念頭,不是現前境。
如果已經脫離現前境,就要想辦法中斷思維(念頭)。
不可輕現前境而重念頭,要活在當下。
要能分別前一念及現前境,
這需要方法。
沒有修行的人,常常會錯把前一念誤認為是現前境,
所以會對某人之前做過一次的錯事,
一再的在腦海裏重複修理自己,讓自己越來越生氣。
例如:昨天有一個人罵我,我回去一直想一直想這件事,
結果罵一次卻變成罵好幾次,最後我非常非常氣,第二天看到對方就想打他。
默照就是一種方法,
用默照入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覺察自己在這裡。
即小我(身體)現在在這裡,所依(環境)在這裡。
例如騎摩托車時,
知道我在騎摩托車就是現前境(覺察在這裡的小我),這是第一個秘密。
第二個秘密是,我現在知道的全部就是我。
我要決定這個念頭發生,要不要對它反應。
一切都是我,我不是一切 ─ 是「開悟」的人講的話。
一切都是我,我在一切 ─ 是「定」的人講的話。
有修行的人可以很快的中斷前一念,
讓自己馬上專注在現前境中,活在當下。
過去已過了,未來不可測,只有現在才是最真實的。
只要專注在現在,切斷過去的聯想,不去擔憂未來的變化,
現在這一點(這個時間)就沒有情緒問題,
單純只是現在這一件事的發生,或現在這一個動作的執行。
例如:現在下雨了,我騎車在路上,
如果只專注在現在我在騎車,
而不去想之前下雨天,我騎車被路旁經過的汽車激起的雨水弄濕衣服,
不去擔心等一下有汽車經過,我會不會又被激起的水弄濕衣服,
我就不會對在雨中騎車這件事感到討厭。
走路時,專注於當下要如何做:
重視的是持續不斷微細的變化,左腳站立後起右腳,注意力也跟著移到右腳。
正念(例如:念佛、打禪…)等是船,到彼岸就要丟掉,不能執著。
沒有任何修行的目的是失去覺察。
開悟的人是經歷了生命最新鮮的純度。
我們要到哪個地方都可以修行,到哪個地方都可以提起,
都可以拿捏到恰到好處不會過頭。
也不期望別人配合你,馬上停止念頭轉到現前境。
我們要能分別現前境和思維,
思維是念頭,不是現前境。
如果已經脫離現前境,就要想辦法中斷思維(念頭)。
不可輕現前境而重念頭,要活在當下。
要能分別前一念及現前境,
這需要方法。
沒有修行的人,常常會錯把前一念誤認為是現前境,
所以會對某人之前做過一次的錯事,
一再的在腦海裏重複修理自己,讓自己越來越生氣。
例如:昨天有一個人罵我,我回去一直想一直想這件事,
結果罵一次卻變成罵好幾次,最後我非常非常氣,第二天看到對方就想打他。
默照就是一種方法,
用默照入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覺察自己在這裡。
即小我(身體)現在在這裡,所依(環境)在這裡。
例如騎摩托車時,
知道我在騎摩托車就是現前境(覺察在這裡的小我),這是第一個秘密。
第二個秘密是,我現在知道的全部就是我。
我要決定這個念頭發生,要不要對它反應。
一切都是我,我不是一切 ─ 是「開悟」的人講的話。
一切都是我,我在一切 ─ 是「定」的人講的話。
有修行的人可以很快的中斷前一念,
讓自己馬上專注在現前境中,活在當下。
過去已過了,未來不可測,只有現在才是最真實的。
只要專注在現在,切斷過去的聯想,不去擔憂未來的變化,
現在這一點(這個時間)就沒有情緒問題,
單純只是現在這一件事的發生,或現在這一個動作的執行。
例如:現在下雨了,我騎車在路上,
如果只專注在現在我在騎車,
而不去想之前下雨天,我騎車被路旁經過的汽車激起的雨水弄濕衣服,
不去擔心等一下有汽車經過,我會不會又被激起的水弄濕衣服,
我就不會對在雨中騎車這件事感到討厭。
走路時,專注於當下要如何做:
重視的是持續不斷微細的變化,左腳站立後起右腳,注意力也跟著移到右腳。
正念(例如:念佛、打禪…)等是船,到彼岸就要丟掉,不能執著。
沒有任何修行的目的是失去覺察。
開悟的人是經歷了生命最新鮮的純度。
我們要到哪個地方都可以修行,到哪個地方都可以提起,
都可以拿捏到恰到好處不會過頭。
也不期望別人配合你,馬上停止念頭轉到現前境。
2010年3月7日 星期日
鏡子
(摘自981119分享)
我們在跟別人分享時,我們是鏡子。
重點不是我們要講什麼,說什麼讓他很受用的,
而是拋出一個訊息,顯現自己是一個鏡子。
重點是對方要講什麼。
我們當鏡子的一個功能時,
是看到對方有狀態,提醒他,
但不一定對他有幫助,可是自己心裡希望對他有幫助。
編者註:
師兄會利用問問題的方式,觀察對方回答問題的直接反應去瞭解對方。
這時其他人最好不要出聲或插話,除非他主動提出要他人幫忙翻譯。
當我們說出自己的看法時,
專心單純、不用顧慮的講出自己心中的看法,不用夾雜任何想法。
有時師兄會一邊問一邊走到對方的面前,越問越大聲,
是要對方只專心在現前境,不要管念頭。
我們在跟別人分享時,我們是鏡子。
重點不是我們要講什麼,說什麼讓他很受用的,
而是拋出一個訊息,顯現自己是一個鏡子。
重點是對方要講什麼。
我們當鏡子的一個功能時,
是看到對方有狀態,提醒他,
但不一定對他有幫助,可是自己心裡希望對他有幫助。
編者註:
師兄會利用問問題的方式,觀察對方回答問題的直接反應去瞭解對方。
這時其他人最好不要出聲或插話,除非他主動提出要他人幫忙翻譯。
當我們說出自己的看法時,
專心單純、不用顧慮的講出自己心中的看法,不用夾雜任何想法。
有時師兄會一邊問一邊走到對方的面前,越問越大聲,
是要對方只專心在現前境,不要管念頭。
2010年3月6日 星期六
智慧者的狀態
(摘自981119分享)
檢查自己是否是智慧者,有以下四個狀態:
1. 平常心念是否可以自主?
(知道自己下一念什麼時候起來,但無法決定下一念是什麼。)
2. 睡著了,知道自己睡著了。
(身體在打呼,但心念是清楚的)
3. 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只剩下最後三個月的生命,
卻跟健康活著時是一樣的狀態,
完全沒任何改變,跟自己有關係的完全放下。
例如:回到家,看到老婆和別人上床卻不生氣。
自己被別人欠債二千萬卻不生氣。
手被砍了卻不生氣,反而還說這個刀口切得不錯。
4. 徹底的相信,完全沒有懷疑生命是永久的,一絲一毫都不能有懷疑。
知道現在生命結束,是這個狀況因緣圓滿的結束,下一個生命即將開始。
檢查自己是否是智慧者,有以下四個狀態:
1. 平常心念是否可以自主?
(知道自己下一念什麼時候起來,但無法決定下一念是什麼。)
2. 睡著了,知道自己睡著了。
(身體在打呼,但心念是清楚的)
3. 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只剩下最後三個月的生命,
卻跟健康活著時是一樣的狀態,
完全沒任何改變,跟自己有關係的完全放下。
例如:回到家,看到老婆和別人上床卻不生氣。
自己被別人欠債二千萬卻不生氣。
手被砍了卻不生氣,反而還說這個刀口切得不錯。
4. 徹底的相信,完全沒有懷疑生命是永久的,一絲一毫都不能有懷疑。
知道現在生命結束,是這個狀況因緣圓滿的結束,下一個生命即將開始。
2010年3月5日 星期五
2010年3月4日 星期四
2010年3月3日 星期三
老師很重要
(摘自981119分享)
我們對自己的修行環境無法選擇。
早期時,人命不值錢,但那時期開悟的人比較多。
有一個公案:
有一個徒弟去找師父,問師父要如何才能開悟?
師父問他:「你是否真的很想知道?」
徒弟回答說:「是。」
師父說:「好,那你把右手伸出來。」
徒弟把手伸出來,
師父就把徒弟的右手砍掉,然後徒弟就開悟了。
師父砍徒弟的手,他自己沒有任何想法。
師父不是知道這樣徒弟一定會開悟,
也不是要測徒弟的決心。
師父也沒想到這樣做自己是否有可能會被關、被打,
師父只想用痛讓徒弟的自我中心消失。
開悟是自己的事,師父不管。
對能分辨開悟的人,看人是否已開悟,就像看一個人是結婚還是單身。
老師(師父)很重要。
因為他知道我們現在在修行的什麼狀況下,
能適時的幫助我們,讓我們更進步。
也能即時的阻止我們,避免讓我們走向叉路進入魔道。
我們對自己的修行環境無法選擇。
早期時,人命不值錢,但那時期開悟的人比較多。
有一個公案:
有一個徒弟去找師父,問師父要如何才能開悟?
師父問他:「你是否真的很想知道?」
徒弟回答說:「是。」
師父說:「好,那你把右手伸出來。」
徒弟把手伸出來,
師父就把徒弟的右手砍掉,然後徒弟就開悟了。
師父砍徒弟的手,他自己沒有任何想法。
師父不是知道這樣徒弟一定會開悟,
也不是要測徒弟的決心。
師父也沒想到這樣做自己是否有可能會被關、被打,
師父只想用痛讓徒弟的自我中心消失。
開悟是自己的事,師父不管。
對能分辨開悟的人,看人是否已開悟,就像看一個人是結婚還是單身。
老師(師父)很重要。
因為他知道我們現在在修行的什麼狀況下,
能適時的幫助我們,讓我們更進步。
也能即時的阻止我們,避免讓我們走向叉路進入魔道。
2010年3月2日 星期二
如何修行
(摘自981119分享)
就爬電線桿那個人的情況言,
除了勇氣及相信外,什麼都沒有。
厲害的老師會一次叫他把三根棒子抽掉。
但先決條件,徒弟必須夠信任老師。
開悟要有基礎:信心。
那個人從頭到尾不會失去信心。
他會有疑惑有痛苦,但不會失去信心。
柱子要自己去爬,
好的師父不是要看你爬得多好多美,功夫有多好。
是等你爬到很高(掉下來絕對會摔死的地方)後,才開始吵你。
修行到最後,即使什麼都不知道,還是要有信心。
不要在體力不好的情況下練習方法。
要在精神狀況好的情況下打坐,
即使只有五分鐘,效果也會比精神不好的情況下坐一個小時好。
修行不要在乎身體的痛苦,繼續修行,
這就是第四隻青蛙。
當遇到第四隻青蛙時,師父會變臉,
因為他說什麼都不會離開師父。
師父可以完全對他放心,不用照顧他的面子。
已經到第四隻青蛙階段的人,要能解決自己的煩惱,
否則他會說:「為什麼師父對其他人那麼好,對我這麼不好。」
想要當第四隻青蛙要有本事,
因為海龜絕不會照顧那隻青蛙,
只會找更多事給牠做,可能還會踹牠一腳。
會起煩惱的,就不是第四隻青蛙。
就爬電線桿那個人的情況言,
除了勇氣及相信外,什麼都沒有。
厲害的老師會一次叫他把三根棒子抽掉。
但先決條件,徒弟必須夠信任老師。
開悟要有基礎:信心。
那個人從頭到尾不會失去信心。
他會有疑惑有痛苦,但不會失去信心。
柱子要自己去爬,
好的師父不是要看你爬得多好多美,功夫有多好。
是等你爬到很高(掉下來絕對會摔死的地方)後,才開始吵你。
修行到最後,即使什麼都不知道,還是要有信心。
不要在體力不好的情況下練習方法。
要在精神狀況好的情況下打坐,
即使只有五分鐘,效果也會比精神不好的情況下坐一個小時好。
修行不要在乎身體的痛苦,繼續修行,
這就是第四隻青蛙。
當遇到第四隻青蛙時,師父會變臉,
因為他說什麼都不會離開師父。
師父可以完全對他放心,不用照顧他的面子。
已經到第四隻青蛙階段的人,要能解決自己的煩惱,
否則他會說:「為什麼師父對其他人那麼好,對我這麼不好。」
想要當第四隻青蛙要有本事,
因為海龜絕不會照顧那隻青蛙,
只會找更多事給牠做,可能還會踹牠一腳。
會起煩惱的,就不是第四隻青蛙。
2010年3月1日 星期一
修行是什麼-2
(摘自981119分享)
第一根棒子:自己的身體健康。(生理)
第二根棒子:自己心念的存在,就是心。(心理)
第三根棒子:自己的世界(自己的全部、一切一切的存在)。
電線桿:是船,到彼岸就要丟掉。
三根棒子及電線桿都很重要,不是最後那一個最重要。
有修行的人在放下第一根棒子時,
他會知道,放下每一根棒子的意義。
最後那一根柱子,是最難放下的。
修行是拿掉東西,而不是增加東西。
人修行,
其實是要讓自己存在天秤不平衡的狀態,
那才是修行最好的狀態,
因為那時「自我」才會跑出來。
人要有修行,
因為人有需要努力的地方。
但不能讓自己處在安逸的狀態下,
反而是要讓自己處在「疑」的、焦慮不安的狀態下。
通常人都不喜歡處在那樣的狀態下,
因為會讓自己快瘋掉,因為會感到很不安。
曾經有一個空姐,有一段時間對「自我」有疑惑。
師兄問她幾個問題,幫她確認這樣的狀態是否OK。
師兄問她:「你會覺得這個疑問對你很重要的嗎?
你不是在否定社會,而是在否定「自我」的存在嗎?」
她的回答都是YES。
這樣的狀態是最好的。
很可惜,她卻是選擇逃離這樣的狀態。
因為她覺得自己快瘋掉了,
覺得人已經快生活不下去,
她花了很大的功夫讓自己恢復「正常」。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自己快瘋掉,快生活不下去,而選擇逃避呢?
因為那是我們不熟悉的狀態,是我們無法掌握的狀態,我們會害怕。
為什麼我們會害怕呢?
因為自我中心是很堅固的,它不希望我們放下它。
自我中心不是陌生的,
是我們存在的自信,是我們存在的價值。
當我們處在「疑」的狀態下,
否定一些「自我」的意義時,
自我中心會產生自我保護,
想盡辦法說服我們放下這個「疑」,讓我們不要去探討。
人經過生死關卡時,很容易產生自我中心的改變。
當我們有疑問時,可回到自己最初的初衷去想。
問自己修行的動機、動力是什麼?
回到自己的「初發心」,不要害怕,堅持下去。
有人問虛雲老和尚:「入佛門前覺得如何?」
虛雲老和尚回答:「覺得人生好苦喔。但入佛門後更苦。」
不過那些都不是他自己的苦,是為眾人而苦。
有智慧者會知道,在馬路上玩球是愚痴並白費力氣的事,
那是很危險的事,所以他自己不會在馬路上玩球。
可是他看到小孩子在路上玩球,
他會不忍心,會有罣礙,但那種罣礙不是煩惱。
他會要去度化那些小孩,讓他們不要再在馬路上玩球。
佛陀看到弟子托缽時問:眾生易度否?少煩少惱否?
我們有行苦、壞苦及苦苦。
意識思想的苦、不可說的苦。
我們可以祈求順利,
同時又知道並非所有事情都很順利(無常)。
人根本沒辦法掌握什麼,因為我們連自己的心都無法掌握。
第一根棒子:自己的身體健康。(生理)
第二根棒子:自己心念的存在,就是心。(心理)
第三根棒子:自己的世界(自己的全部、一切一切的存在)。
電線桿:是船,到彼岸就要丟掉。
三根棒子及電線桿都很重要,不是最後那一個最重要。
有修行的人在放下第一根棒子時,
他會知道,放下每一根棒子的意義。
最後那一根柱子,是最難放下的。
修行是拿掉東西,而不是增加東西。
人修行,
其實是要讓自己存在天秤不平衡的狀態,
那才是修行最好的狀態,
因為那時「自我」才會跑出來。
人要有修行,
因為人有需要努力的地方。
但不能讓自己處在安逸的狀態下,
反而是要讓自己處在「疑」的、焦慮不安的狀態下。
通常人都不喜歡處在那樣的狀態下,
因為會讓自己快瘋掉,因為會感到很不安。
曾經有一個空姐,有一段時間對「自我」有疑惑。
師兄問她幾個問題,幫她確認這樣的狀態是否OK。
師兄問她:「你會覺得這個疑問對你很重要的嗎?
你不是在否定社會,而是在否定「自我」的存在嗎?」
她的回答都是YES。
這樣的狀態是最好的。
很可惜,她卻是選擇逃離這樣的狀態。
因為她覺得自己快瘋掉了,
覺得人已經快生活不下去,
她花了很大的功夫讓自己恢復「正常」。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自己快瘋掉,快生活不下去,而選擇逃避呢?
因為那是我們不熟悉的狀態,是我們無法掌握的狀態,我們會害怕。
為什麼我們會害怕呢?
因為自我中心是很堅固的,它不希望我們放下它。
自我中心不是陌生的,
是我們存在的自信,是我們存在的價值。
當我們處在「疑」的狀態下,
否定一些「自我」的意義時,
自我中心會產生自我保護,
想盡辦法說服我們放下這個「疑」,讓我們不要去探討。
人經過生死關卡時,很容易產生自我中心的改變。
當我們有疑問時,可回到自己最初的初衷去想。
問自己修行的動機、動力是什麼?
回到自己的「初發心」,不要害怕,堅持下去。
有人問虛雲老和尚:「入佛門前覺得如何?」
虛雲老和尚回答:「覺得人生好苦喔。但入佛門後更苦。」
不過那些都不是他自己的苦,是為眾人而苦。
有智慧者會知道,在馬路上玩球是愚痴並白費力氣的事,
那是很危險的事,所以他自己不會在馬路上玩球。
可是他看到小孩子在路上玩球,
他會不忍心,會有罣礙,但那種罣礙不是煩惱。
他會要去度化那些小孩,讓他們不要再在馬路上玩球。
佛陀看到弟子托缽時問:眾生易度否?少煩少惱否?
我們有行苦、壞苦及苦苦。
意識思想的苦、不可說的苦。
我們可以祈求順利,
同時又知道並非所有事情都很順利(無常)。
人根本沒辦法掌握什麼,因為我們連自己的心都無法掌握。
2010年2月28日 星期日
修行是什麼-1
(摘自981119分享)
爬電線桿的故事:
有一個人正在爬電線桿,
每個人身上都有三根棒子,
兩隻腳踩著,用另一根往上爬。
用方法修行時,就像慢慢往電線桿的最高處爬。
有一天,那個人已經爬到電線桿的最上面,
爬到像台北101的高度。
他認為自己已經修行得很認真了,可是為什麼還是無法開悟。
他心中有「疑」,很想知道佛陀是如何開悟。
這時有一個人在電線桿底下往上喊:「你真的很想知道如何才能開悟嗎?」
那個人回答說:「是呀,我真的很想知道呀。」
「要怎麼樣才能知道?你要錢嗎?
要多少錢才願意說?」這時他拿出支票要開。
底下的人說:「我不要錢。我只要你把第一根棒子丟下來。」
那個人心想,一根棒子當然可以,因為兩根還可以下來,
所以他很乾脆的把第一根棒子丟下去。
這時底下的聲音又傳上來:「你真的很想知道如何開悟嗎?真的願意付出任何代價
嗎?」
這時那個人的聲音變得很小聲,慢慢的說:「我願意。」
因為他猜想底下的人會要他繼續丟下棒子。
底下的人說:「好,那你把第二根棒子丟下來。」
那個人已經爬到很高很高的位置,
心想還有一根棒子,還可以休息,
所以那個人閉著眼把第二根丟下來。
這時底下的人問他:「你現在感覺如何?有什麼感想?」
那個人心裡在想,你不會要叫我把第三根棒子丟下來吧,但他沒有說出來。
他說:「在我可以熟悉的狀態下,我真的想知道呀。」
他的意思是在有命,他可以控制的情況下丟下來,
然後把第三根棒子藏起來。
這時候底下的人說:「你可以把左手放開,接下來把右手也放開,然後把第三根棒子
也丟下來。」
那個人丟下第三根棒子之後,
下面那個聲音又響起:「做得不錯嘛,那現在你要跳下來。」
爬電線桿的故事:
有一個人正在爬電線桿,
每個人身上都有三根棒子,
兩隻腳踩著,用另一根往上爬。
用方法修行時,就像慢慢往電線桿的最高處爬。
有一天,那個人已經爬到電線桿的最上面,
爬到像台北101的高度。
他認為自己已經修行得很認真了,可是為什麼還是無法開悟。
他心中有「疑」,很想知道佛陀是如何開悟。
這時有一個人在電線桿底下往上喊:「你真的很想知道如何才能開悟嗎?」
那個人回答說:「是呀,我真的很想知道呀。」
「要怎麼樣才能知道?你要錢嗎?
要多少錢才願意說?」這時他拿出支票要開。
底下的人說:「我不要錢。我只要你把第一根棒子丟下來。」
那個人心想,一根棒子當然可以,因為兩根還可以下來,
所以他很乾脆的把第一根棒子丟下去。
這時底下的聲音又傳上來:「你真的很想知道如何開悟嗎?真的願意付出任何代價
嗎?」
這時那個人的聲音變得很小聲,慢慢的說:「我願意。」
因為他猜想底下的人會要他繼續丟下棒子。
底下的人說:「好,那你把第二根棒子丟下來。」
那個人已經爬到很高很高的位置,
心想還有一根棒子,還可以休息,
所以那個人閉著眼把第二根丟下來。
這時底下的人問他:「你現在感覺如何?有什麼感想?」
那個人心裡在想,你不會要叫我把第三根棒子丟下來吧,但他沒有說出來。
他說:「在我可以熟悉的狀態下,我真的想知道呀。」
他的意思是在有命,他可以控制的情況下丟下來,
然後把第三根棒子藏起來。
這時候底下的人說:「你可以把左手放開,接下來把右手也放開,然後把第三根棒子
也丟下來。」
那個人丟下第三根棒子之後,
下面那個聲音又響起:「做得不錯嘛,那現在你要跳下來。」
2010年2月27日 星期六
人為什麼要修行-2
(摘自981119分享)
為什麼要修行?
因為要離苦。
人都是: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為生、老、病、死而苦。
沒有佛法,人無法真正快樂。
一般人都在第一隻青蛙的階層(主流價值的人),
他們終其一生要把家庭照顧得很好,
生、老、病、死的事他們都可以不用管,
他們也不覺得需要去在意。
做第一隻青蛙就已經很不簡單了,
因為要競爭得很厲害才能把家庭照顧好。
每天的生活就是他們的全世界。
他們無力去修行,也不覺得需要去修行。
一旦遇到事情,就馬上陷入痛苦之中,
只能聽天由命,無法自拔。
這樣的人,老師必須花很多的時間,
很熱心、很有耐心的去和他們建立關係,讓他們了解人為什麼要修行。
像第二隻青蛙的人,自己已經覺察到「苦」,
所以老師只要告訴他們,修行可以離苦得樂。
像第三隻青蛙的人,已經知道人必須修行,
老師只要告訴他們正確的修行方法就可以了。
像第四隻青蛙的人,已經在修行了,而且絕對不會放棄修行,
這時老師只要教導他們什麼是開悟。
我們是第幾隻青蛙呢?
在上述的故事裏,
下場大雨後,所有井都滿水了,所有青蛙都浮出來,
裡面同時有第一、第二、第三階段的青蛙。
但第一階段的青蛙沒有經歷過井枯的情況,
牠們不會相信井會枯,
所以跟牠們說再多也沒用。
修行必須要自己去體驗,
需要經過努力才能知道老師的重要,
才知道如何去辨識老師。
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有所苦。
人的經歷不一定要順著一、二、三隻青蛙的階段,
可以直接從第一隻青蛙跳到第三隻青蛙,
可是那樣會非常辛苦。
因為一定要遭遇人生重大變故後,才能有所體認。
通常發生那樣的狀況時,人都會經歷四種階段:吃驚、否認、憤怒、接受。
如果無法挺過去,可能會讓自己活不下去。
所以人要修行,最好是循序漸進的、有次第的進行。
第四隻青蛙可以來去自如,
自我選擇是否要呈現第一隻青蛙的狀況,
因為牠知道如何爬出來。
第一隻青蛙不會來參加禪修,
因為牠覺得這些內容很無聊,不知道自己最終應該追求什麼。
為什麼要修行?
因為要離苦。
人都是: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為生、老、病、死而苦。
沒有佛法,人無法真正快樂。
一般人都在第一隻青蛙的階層(主流價值的人),
他們終其一生要把家庭照顧得很好,
生、老、病、死的事他們都可以不用管,
他們也不覺得需要去在意。
做第一隻青蛙就已經很不簡單了,
因為要競爭得很厲害才能把家庭照顧好。
每天的生活就是他們的全世界。
他們無力去修行,也不覺得需要去修行。
一旦遇到事情,就馬上陷入痛苦之中,
只能聽天由命,無法自拔。
這樣的人,老師必須花很多的時間,
很熱心、很有耐心的去和他們建立關係,讓他們了解人為什麼要修行。
像第二隻青蛙的人,自己已經覺察到「苦」,
所以老師只要告訴他們,修行可以離苦得樂。
像第三隻青蛙的人,已經知道人必須修行,
老師只要告訴他們正確的修行方法就可以了。
像第四隻青蛙的人,已經在修行了,而且絕對不會放棄修行,
這時老師只要教導他們什麼是開悟。
我們是第幾隻青蛙呢?
在上述的故事裏,
下場大雨後,所有井都滿水了,所有青蛙都浮出來,
裡面同時有第一、第二、第三階段的青蛙。
但第一階段的青蛙沒有經歷過井枯的情況,
牠們不會相信井會枯,
所以跟牠們說再多也沒用。
修行必須要自己去體驗,
需要經過努力才能知道老師的重要,
才知道如何去辨識老師。
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有所苦。
人的經歷不一定要順著一、二、三隻青蛙的階段,
可以直接從第一隻青蛙跳到第三隻青蛙,
可是那樣會非常辛苦。
因為一定要遭遇人生重大變故後,才能有所體認。
通常發生那樣的狀況時,人都會經歷四種階段:吃驚、否認、憤怒、接受。
如果無法挺過去,可能會讓自己活不下去。
所以人要修行,最好是循序漸進的、有次第的進行。
第四隻青蛙可以來去自如,
自我選擇是否要呈現第一隻青蛙的狀況,
因為牠知道如何爬出來。
第一隻青蛙不會來參加禪修,
因為牠覺得這些內容很無聊,不知道自己最終應該追求什麼。
2010年2月26日 星期五
人為什麼要修行-1
(摘自981119分享)
青蛙的故事:
在一片無盡的沙漠裏,
有一隻海龜在沙漠中走動。
來到第一個水井,
牠探頭往裡面看,看到有一隻青蛙,
這隻青蛙正很愉快的從井中看著天空。
青蛙很滿意自己的生活,
牠認為這個井就是全世界,而牠擁有這個井。
海龜很親切地跟青蛙打招呼,
青蛙覺得海龜很奇怪,不知道牠要幹嘛,
牠以為海龜想要跳進井裏,侵入牠的世界。
海龜花了很多時間和青蛙建立良好的關係,之後海龜開始和青蛙對話。
海龜說:「喂,天氣很熱喔。」
青蛙說:「不會呀,井裏有水,很涼快呀。」
海龜說:「天氣那麼熱,水位會不會有點下降。」
青蛙說:「不會呀,水很多呀。」
海龜很熱心、很親切、很有耐心地和青蛙建立關係,
想辦法說服青蛙,讓牠相信,井水有一天可能會乾掉。
青蛙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海龜看青蛙正在很認真地思考,牠就走開了,往第二個井走去。
海龜來到第二個井,
看到有隻青蛙正很認真地在思考。
海龜跟牠打招呼,問牠在想什麼?
青蛙說:「我正在想,上個月水位好像有下降一點,如果多幾次這樣的情形,最後井
水乾枯了,那我該怎麼辦?」
海龜說:「對,井水有一天會乾掉。」
青蛙說:「那我要怎麼辦?」
海龜說:「你有看到我在上面嗎?你只要爬出來就可以知道答案了。現在就開始嚐試爬出井,不要等水井枯了,就來不及了。」
青蛙說:「那我要如何才能爬上去?」
海龜就很詳細的教牠如何爬出井外。
青蛙很認真的嘗試,然後海龜就走開了。
海龜來到第三個井,
看到有隻青蛙,正在用後腳很認真地要往上爬,
已經摔得鼻青臉腫了,還是很努力的往上爬。
海龜問青蛙:「你在幹什麼?」
青蛙說:「我在努力往上爬呀。你怎麼在上面?」
「上個月井水乾了,當時我差一點
就要變成青蛙乾了,後來好險,即時下一場大雨,救了我一命。我不想同
樣的情形發生,所以我要往上爬,爬出井外。」
海龜教青蛙正確的方式,讓牠往上爬。
然後就往第四個井走去。
還沒走到第四個井,
就看到有一隻青蛙,滿身是傷地跳出井。
看到海龜很高興,在海龜旁邊一直跳,海龜覺得牠好煩喔。
青蛙說:「你是海龜對不對。」
海龜說:「So What?」 對青蛙愛理不理的。
青蛙說:「上個月井枯了,我看到有一隻海龜,所以我知道你是從大海來的。」
「大海是什麼樣子?是這樣嗎?是那樣嗎?」
不管海龜如何回答,青蛙還是不明白海是長得什麼樣。
海龜知道牠不用對這隻青蛙太客氣,這隻青蛙一定會死跟著牠。
這時下了一場大雨,沙漠變成大海,
這時海龜拿出一根木魚棒,把青蛙的頭往水裏壓,
這時青蛙喝了一口海水,牠就知道「海」是什麼。
青蛙的故事:
在一片無盡的沙漠裏,
有一隻海龜在沙漠中走動。
來到第一個水井,
牠探頭往裡面看,看到有一隻青蛙,
這隻青蛙正很愉快的從井中看著天空。
青蛙很滿意自己的生活,
牠認為這個井就是全世界,而牠擁有這個井。
海龜很親切地跟青蛙打招呼,
青蛙覺得海龜很奇怪,不知道牠要幹嘛,
牠以為海龜想要跳進井裏,侵入牠的世界。
海龜花了很多時間和青蛙建立良好的關係,之後海龜開始和青蛙對話。
海龜說:「喂,天氣很熱喔。」
青蛙說:「不會呀,井裏有水,很涼快呀。」
海龜說:「天氣那麼熱,水位會不會有點下降。」
青蛙說:「不會呀,水很多呀。」
海龜很熱心、很親切、很有耐心地和青蛙建立關係,
想辦法說服青蛙,讓牠相信,井水有一天可能會乾掉。
青蛙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海龜看青蛙正在很認真地思考,牠就走開了,往第二個井走去。
海龜來到第二個井,
看到有隻青蛙正很認真地在思考。
海龜跟牠打招呼,問牠在想什麼?
青蛙說:「我正在想,上個月水位好像有下降一點,如果多幾次這樣的情形,最後井
水乾枯了,那我該怎麼辦?」
海龜說:「對,井水有一天會乾掉。」
青蛙說:「那我要怎麼辦?」
海龜說:「你有看到我在上面嗎?你只要爬出來就可以知道答案了。現在就開始嚐試爬出井,不要等水井枯了,就來不及了。」
青蛙說:「那我要如何才能爬上去?」
海龜就很詳細的教牠如何爬出井外。
青蛙很認真的嘗試,然後海龜就走開了。
海龜來到第三個井,
看到有隻青蛙,正在用後腳很認真地要往上爬,
已經摔得鼻青臉腫了,還是很努力的往上爬。
海龜問青蛙:「你在幹什麼?」
青蛙說:「我在努力往上爬呀。你怎麼在上面?」
「上個月井水乾了,當時我差一點
就要變成青蛙乾了,後來好險,即時下一場大雨,救了我一命。我不想同
樣的情形發生,所以我要往上爬,爬出井外。」
海龜教青蛙正確的方式,讓牠往上爬。
然後就往第四個井走去。
還沒走到第四個井,
就看到有一隻青蛙,滿身是傷地跳出井。
看到海龜很高興,在海龜旁邊一直跳,海龜覺得牠好煩喔。
青蛙說:「你是海龜對不對。」
海龜說:「So What?」 對青蛙愛理不理的。
青蛙說:「上個月井枯了,我看到有一隻海龜,所以我知道你是從大海來的。」
「大海是什麼樣子?是這樣嗎?是那樣嗎?」
不管海龜如何回答,青蛙還是不明白海是長得什麼樣。
海龜知道牠不用對這隻青蛙太客氣,這隻青蛙一定會死跟著牠。
這時下了一場大雨,沙漠變成大海,
這時海龜拿出一根木魚棒,把青蛙的頭往水裏壓,
這時青蛙喝了一口海水,牠就知道「海」是什麼。
2010年2月19日 星期五
回到方法
當你徹夜打坐時,
大概坐到一陣子,方法就會用不上。
問:睡著了嗎?
答:不是。因為風一直在後面吹!會覺得有人。
所以你的心就一直在覺照的狀態當中,心會累!
問:有人是指「阿飄」嗎?
答:那是自己的妄見!但那時的妄見特別清楚。
問:那時候怎麼辦?
答:繼續坐,因為方法用上的時候,那個部份會忘掉,
修行就像蹺蹺板一樣,
你用方法的時候,妄念就離開,
你不是故意讓妄念離開,是因為你用方法,這下面是心。
現前境和前一念,你用方法時那個叫什麼?
現前境!
他下面的心就是前一念,所以沒有間隙,
也就是說你剛說的「阿飄」也變前一念,
因為它沒有間隙,所以「阿飄」就過去了,
我也是這樣,知道要用方法,
目的不是去想「阿飄」,
因為知道,我是來這邊用功的,
問:會覺得後面的「阿飄」不見了嗎?
答:沒有,因為它定在這邊,就不會覺察後面的「阿飄」不見,
它不是視覺的不見,而是用心處只在一處!
所以用方法你就知道,腿痛也是這樣,
很痛、很痛、很痛…你用方法!
很痛、很痛、很痛…用方法!
它在一秒裡面可能有持續五次腿痛的感覺,
但是你撥一秒或撥五分之一秒的功夫,
當你愈撥愈久,腿痛會變成什麼?
會變生疏的。
專注的時候腿痛像是隔了一層紗,
那時跟你無關,你可以選擇要理或不理,
人不可能在剎那剎那裡面同時打妄念又用方法,不可能的!
當方法用不上的時候,記得不要一直在想方法怎會用不上,
那個時候,老實的回到方法就好,就是乾淨的回到方法。
大概坐到一陣子,方法就會用不上。
問:睡著了嗎?
答:不是。因為風一直在後面吹!會覺得有人。
所以你的心就一直在覺照的狀態當中,心會累!
問:有人是指「阿飄」嗎?
答:那是自己的妄見!但那時的妄見特別清楚。
問:那時候怎麼辦?
答:繼續坐,因為方法用上的時候,那個部份會忘掉,
修行就像蹺蹺板一樣,
你用方法的時候,妄念就離開,
你不是故意讓妄念離開,是因為你用方法,這下面是心。
現前境和前一念,你用方法時那個叫什麼?
現前境!
他下面的心就是前一念,所以沒有間隙,
也就是說你剛說的「阿飄」也變前一念,
因為它沒有間隙,所以「阿飄」就過去了,
我也是這樣,知道要用方法,
目的不是去想「阿飄」,
因為知道,我是來這邊用功的,
問:會覺得後面的「阿飄」不見了嗎?
答:沒有,因為它定在這邊,就不會覺察後面的「阿飄」不見,
它不是視覺的不見,而是用心處只在一處!
所以用方法你就知道,腿痛也是這樣,
很痛、很痛、很痛…你用方法!
很痛、很痛、很痛…用方法!
它在一秒裡面可能有持續五次腿痛的感覺,
但是你撥一秒或撥五分之一秒的功夫,
當你愈撥愈久,腿痛會變成什麼?
會變生疏的。
專注的時候腿痛像是隔了一層紗,
那時跟你無關,你可以選擇要理或不理,
人不可能在剎那剎那裡面同時打妄念又用方法,不可能的!
當方法用不上的時候,記得不要一直在想方法怎會用不上,
那個時候,老實的回到方法就好,就是乾淨的回到方法。
2010年2月16日 星期二
2010年2月14日 星期日
參話頭
(摘自980910分享)
有一種修行叫參話頭,
參話頭簡單說,例如:人死從何去,帶走什麼?
那個「帶走什麼」的意思是智慧及慈悲,
因為你沒有智慧及慈悲,
就只能保持問而已。
還有一個話頭是:父母末生之前本來面目是誰?
這個話頭有意思的地方是,
在還沒有出生之前,如果你已經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
為什麼現在還是煩惱鬼一個?
所以你要問水源的前端,沒有煩惱之前的是什麼?
我們稱為本來面目。
本來面目就是指沒有煩惱的狀態。
本來面目是誰? 大家的態度是什麼?
要去知道卻又不知道,原因是什麼?
因為沒有智慧啊!
所以不會知道智慧是什麼。
但你又想知道智慧是什麼,只好保持在一個狀態。
你在一個都是火的房間裡面,
很熱,但你又不知道該怎麼辦,
你想離開這個火焰炙熱燃燒甚至死亡的狀態,
你手上有一個鐵球,
但你沒有理由相信,它裡面有一把KEY可以讓你離開這個火宅,
你只能不斷的拿起鐵球來摸索它,
看看要怎麼樣才能打開,
參話頭的狀態就是這樣子。
譬如我的話頭是「唸佛是誰?」,
南無阿彌陀佛
「南」還沒有出來,
還沒有把「南」唸出來的是誰?
這為什麼可以讓我去參呢?
一樣的意思啊!
我們有的東西,看到的都是生生死死,
就像說,講話出來就會生滅,
我們想要找什麼?
找不生不滅的。
就像我在走路,都在生滅,
每一腳踏出去、起來就是生滅,
(師兄起身走路),
我在參什麼?
「不走路的是誰?」
你看我一直很認真在參「不走路的是誰?」
那個不走路的是誰?
(師兄維持一直走)
我應該要怎麼辦?
(眾答:停下來)
我們參唸佛是誰的時候,應該要怎麼做?接下來呢?
就像球投出去,
問「投球的是誰?」,
不是問球。
所以要反過來看那位投手,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佛」消失「南」還沒有出來之前,唸的是誰?
有一種修行叫參話頭,
參話頭簡單說,例如:人死從何去,帶走什麼?
那個「帶走什麼」的意思是智慧及慈悲,
因為你沒有智慧及慈悲,
就只能保持問而已。
還有一個話頭是:父母末生之前本來面目是誰?
這個話頭有意思的地方是,
在還沒有出生之前,如果你已經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
為什麼現在還是煩惱鬼一個?
所以你要問水源的前端,沒有煩惱之前的是什麼?
我們稱為本來面目。
本來面目就是指沒有煩惱的狀態。
本來面目是誰? 大家的態度是什麼?
要去知道卻又不知道,原因是什麼?
因為沒有智慧啊!
所以不會知道智慧是什麼。
但你又想知道智慧是什麼,只好保持在一個狀態。
你在一個都是火的房間裡面,
很熱,但你又不知道該怎麼辦,
你想離開這個火焰炙熱燃燒甚至死亡的狀態,
你手上有一個鐵球,
但你沒有理由相信,它裡面有一把KEY可以讓你離開這個火宅,
你只能不斷的拿起鐵球來摸索它,
看看要怎麼樣才能打開,
參話頭的狀態就是這樣子。
譬如我的話頭是「唸佛是誰?」,
南無阿彌陀佛
「南」還沒有出來,
還沒有把「南」唸出來的是誰?
這為什麼可以讓我去參呢?
一樣的意思啊!
我們有的東西,看到的都是生生死死,
就像說,講話出來就會生滅,
我們想要找什麼?
找不生不滅的。
就像我在走路,都在生滅,
每一腳踏出去、起來就是生滅,
(師兄起身走路),
我在參什麼?
「不走路的是誰?」
你看我一直很認真在參「不走路的是誰?」
那個不走路的是誰?
(師兄維持一直走)
我應該要怎麼辦?
(眾答:停下來)
我們參唸佛是誰的時候,應該要怎麼做?接下來呢?
就像球投出去,
問「投球的是誰?」,
不是問球。
所以要反過來看那位投手,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佛」消失「南」還沒有出來之前,唸的是誰?
2010年2月13日 星期六
瞋行者與Ⅳ
(摘自980910分享)
每一個修行者只要願意都可以參話頭,
但前提是對生命有疑問的態度,
而且是有非常強烈的疑問態度才可以。
最典型的莫過於自己覺得自己生命總有一邊不夠圓滿或完美,
沒有辦法應付所有的問題,
他一定要找到一個生生死死自由解脫的答案。
最具體就是:生從何來?死從何去?
生死不能自在不能自主,非得解決不可,
別人怎樣我不管,但我一定要解決。
這樣來參話頭一定很得力,我們稱之為生死心切。
參話頭用得很得力的人,
生活的煩惱比較少,
特別不會重視人我是非,
這一類的人大部份都不是貪行者,
因為貪行者把人際關係經營得很好,
瞋行者有時候比較不在意。
瞋行者最容易有探索疑問的特質,
因為反骨,天生就有邏輯思考的見解的養成,
他在探索問題的時候會比較清晰而且強烈。
所以參話頭比較得力的多是第Ⅳ類型的人。
每一個修行者只要願意都可以參話頭,
但前提是對生命有疑問的態度,
而且是有非常強烈的疑問態度才可以。
最典型的莫過於自己覺得自己生命總有一邊不夠圓滿或完美,
沒有辦法應付所有的問題,
他一定要找到一個生生死死自由解脫的答案。
最具體就是:生從何來?死從何去?
生死不能自在不能自主,非得解決不可,
別人怎樣我不管,但我一定要解決。
這樣來參話頭一定很得力,我們稱之為生死心切。
參話頭用得很得力的人,
生活的煩惱比較少,
特別不會重視人我是非,
這一類的人大部份都不是貪行者,
因為貪行者把人際關係經營得很好,
瞋行者有時候比較不在意。
瞋行者最容易有探索疑問的特質,
因為反骨,天生就有邏輯思考的見解的養成,
他在探索問題的時候會比較清晰而且強烈。
所以參話頭比較得力的多是第Ⅳ類型的人。
2010年2月11日 星期四
不切實際
(摘自980910分享)
很多人說修行不切實際,
但是我必需要跟你們澄清,
其實修行者是最高的現實者,
不是指高度的高,而是指他的純度是最純的。
你注意去看、去聽
那些認為修行不切實際的人談的是很不切實際的,
這說明其中有很強的的不安全感,
他討論的內容都是起源於不安全感,
他解決的方式是避免不要的東西,增加可以有安全感的東西。
「不切實際」的意思是指
你沒有跟著這樣做就會有太多的苦頭吃,
因為他們看過太多的例子了。
有些人平常生活過得很滿足,
這個滿足建立在什麼上?
他工作很認真,
遇到紅綠燈不太會覺得自己這邊是紅燈,
只會覺得都是綠燈。
再仔細看,地上有紙屑及垃圾他不會去撿起來,
但如果是一百元,他一定撿起來。
「不切實際」有很多檢查點可以檢查的。
你仔細去檢查,
這種不切實際在社會上簡單來說即是福報,
當你過福報的生活時,你就切實際了。
譬如當你有錢的時候,
會儘量少跟朋友往來,不想讓人家知道太多(想去揮霍又是另一回事)。
當你的生意愈來愈好的時候,
你會開始節省成本的開銷,
偶爾掺一點什麼東西也還好,因為大家都這麼做。
所以,你看社會上切實際真正的意思是指─
我在社會上增加的名利權位勢的東西我就會好過,
包含我不會有經濟壓力的困境,
因為經濟壓力的困境會讓人產生痛苦。
這是事實,但這個事實並不代表要切實際的那個事實真正的意思,
因為我們平常不會去逛賓儀館像去逛市場一樣,
為什麼不切實際的人會把病、老、死切開?
他們去遊覽談得很開心,
但為什麼到賓儀館看到一個十七歲的死人臉上有一個黑斑沒有很開心?
仔細去聽,愈切合實際的人所談的東西都是增加論,不談避免論,
一旦出事,跨到避免論上的時候,
他會在增加論這邊消失,
消失在增加論的那一群朋友裡面。
很多人說修行不切實際,
但是我必需要跟你們澄清,
其實修行者是最高的現實者,
不是指高度的高,而是指他的純度是最純的。
你注意去看、去聽
那些認為修行不切實際的人談的是很不切實際的,
這說明其中有很強的的不安全感,
他討論的內容都是起源於不安全感,
他解決的方式是避免不要的東西,增加可以有安全感的東西。
「不切實際」的意思是指
你沒有跟著這樣做就會有太多的苦頭吃,
因為他們看過太多的例子了。
有些人平常生活過得很滿足,
這個滿足建立在什麼上?
他工作很認真,
遇到紅綠燈不太會覺得自己這邊是紅燈,
只會覺得都是綠燈。
再仔細看,地上有紙屑及垃圾他不會去撿起來,
但如果是一百元,他一定撿起來。
「不切實際」有很多檢查點可以檢查的。
你仔細去檢查,
這種不切實際在社會上簡單來說即是福報,
當你過福報的生活時,你就切實際了。
譬如當你有錢的時候,
會儘量少跟朋友往來,不想讓人家知道太多(想去揮霍又是另一回事)。
當你的生意愈來愈好的時候,
你會開始節省成本的開銷,
偶爾掺一點什麼東西也還好,因為大家都這麼做。
所以,你看社會上切實際真正的意思是指─
我在社會上增加的名利權位勢的東西我就會好過,
包含我不會有經濟壓力的困境,
因為經濟壓力的困境會讓人產生痛苦。
這是事實,但這個事實並不代表要切實際的那個事實真正的意思,
因為我們平常不會去逛賓儀館像去逛市場一樣,
為什麼不切實際的人會把病、老、死切開?
他們去遊覽談得很開心,
但為什麼到賓儀館看到一個十七歲的死人臉上有一個黑斑沒有很開心?
仔細去聽,愈切合實際的人所談的東西都是增加論,不談避免論,
一旦出事,跨到避免論上的時候,
他會在增加論這邊消失,
消失在增加論的那一群朋友裡面。
2010年2月10日 星期三
現在的人
(摘自981126分享)
有一種人是很專心的騙人;專心到無與倫比,
還有一種人很有耐心的設計各種計謀,
甚至做成工作手冊,讓人家的錢跑到他的口袋,
然後遇到事情從來不承認,
然後去殺人之後,說他自己有精神病。
這個事情說明了一個現象,是什麼?
好像現在的人你準備要坦率或坦誠,是準備要自殺、謀殺自己的路。
這現象說明了這個世界現在是減劫期!
人的壽命從八萬四千歲,一百年少一歲,稱之為減劫期。
普遍人都守五戒十善叫增劫期,
人的生命從十歲,每過一百年增一歲,到我們可以活到八萬四千歲,
而我們現在是減劫期,每一代一代的壽命愈來愈少。
我們看起來壽命增加,那是因為我們生在現在這種國家,
你從全世界的人口看,沒有這回事的。
幾秒中就死一位小孩子,而且他還是死得沒有價值的!
有一種人是很專心的騙人;專心到無與倫比,
還有一種人很有耐心的設計各種計謀,
甚至做成工作手冊,讓人家的錢跑到他的口袋,
然後遇到事情從來不承認,
然後去殺人之後,說他自己有精神病。
這個事情說明了一個現象,是什麼?
好像現在的人你準備要坦率或坦誠,是準備要自殺、謀殺自己的路。
這現象說明了這個世界現在是減劫期!
人的壽命從八萬四千歲,一百年少一歲,稱之為減劫期。
普遍人都守五戒十善叫增劫期,
人的生命從十歲,每過一百年增一歲,到我們可以活到八萬四千歲,
而我們現在是減劫期,每一代一代的壽命愈來愈少。
我們看起來壽命增加,那是因為我們生在現在這種國家,
你從全世界的人口看,沒有這回事的。
幾秒中就死一位小孩子,而且他還是死得沒有價值的!
2010年2月9日 星期二
人為什麼學佛?
(摘自981022分享)
人為什麼學佛?
為什麼要做一個沒事的人?
等他有苦頭吃的時候,他就會想做一個沒事的人,
因為平常很無聊才會問這樣的問題。
當你看到一整個馬路上的人都在用石頭砸自己的腳時,你會不會沒事?
你當然會有事。
又像一整個馬路上有滿坑滿谷的小朋友在玩球,而且一直有時速一百公里的車子走過,
你會不會有事?那你會想做什麼?
E:叫小孩子不要玩球
師兄:小朋友他還會罵你多事。
你有什麼方法能叫小朋友不玩球,還可以讓他不討厭你?
因為不討厭的時候比較容易接受。
所以要做很多的事,先得陪他一起玩球,
然後跟他說這邊玩球比較好玩,他就會跑到那邊跟你去玩。
因此修行者在成就社會的資糧的時候,
他有過認識後,才會去做成就社會資糧的事。
你懂了以後再回去讀書會不一樣,
你會看到指導者的苦,但是也看到指導者能幫助你的地方。
每個人的自我底下都是苦,
因為他努力過,在這樣的資源點,你要他放棄,他以後會不知道要怎麼辦。
當你看到這種苦、就會了解這樣的狀況是這樣的原因。
所以修行者有一個陰險的地方就是不會跟任何惡人為敵,
因為修行者不覺得他是惡人,
會覺得他是個自私、不考慮利害關係的人,他甚至漠視其它人的快樂和痛苦,
可是修行者不會說他是惡人,因為惡沒有自性,
但是修行者不會配合他,會陽奉陰違,
修行者知道他有資源,會貼近他的資源,用他的資源來幫人。
惡人最不會治他。
為什麼?
因為惡人覺得修行人尊重他,而且惡人也尊敬有修行的人。
有時惡人在救人最快,他會因為修行人的關係網開一面。
所以菩薩道是可以先成就福業,
只要你尊敬有智慧的人,你就可以傾向智慧的教導。
人為什麼學佛?
為什麼要做一個沒事的人?
等他有苦頭吃的時候,他就會想做一個沒事的人,
因為平常很無聊才會問這樣的問題。
當你看到一整個馬路上的人都在用石頭砸自己的腳時,你會不會沒事?
你當然會有事。
又像一整個馬路上有滿坑滿谷的小朋友在玩球,而且一直有時速一百公里的車子走過,
你會不會有事?那你會想做什麼?
E:叫小孩子不要玩球
師兄:小朋友他還會罵你多事。
你有什麼方法能叫小朋友不玩球,還可以讓他不討厭你?
因為不討厭的時候比較容易接受。
所以要做很多的事,先得陪他一起玩球,
然後跟他說這邊玩球比較好玩,他就會跑到那邊跟你去玩。
因此修行者在成就社會的資糧的時候,
他有過認識後,才會去做成就社會資糧的事。
你懂了以後再回去讀書會不一樣,
你會看到指導者的苦,但是也看到指導者能幫助你的地方。
每個人的自我底下都是苦,
因為他努力過,在這樣的資源點,你要他放棄,他以後會不知道要怎麼辦。
當你看到這種苦、就會了解這樣的狀況是這樣的原因。
所以修行者有一個陰險的地方就是不會跟任何惡人為敵,
因為修行者不覺得他是惡人,
會覺得他是個自私、不考慮利害關係的人,他甚至漠視其它人的快樂和痛苦,
可是修行者不會說他是惡人,因為惡沒有自性,
但是修行者不會配合他,會陽奉陰違,
修行者知道他有資源,會貼近他的資源,用他的資源來幫人。
惡人最不會治他。
為什麼?
因為惡人覺得修行人尊重他,而且惡人也尊敬有修行的人。
有時惡人在救人最快,他會因為修行人的關係網開一面。
所以菩薩道是可以先成就福業,
只要你尊敬有智慧的人,你就可以傾向智慧的教導。
2010年2月6日 星期六
主流的人
(摘自981022分享)
主流的人一定會帶著疑惑。
人生命中接觸主流的人,自然而然就比較不會去醫院、殯儀館,
因為那裡跟他無關,那不是他需要資源的地方。
所以有些碩士、博士、大學教授生一場病,
他就看起來沒修養,
因為主流沒有教他生病、沒有能力的時候該怎麼辦,
所以有的人在很高的位置退休以後沒多久就得了失智症,
有的主管在退休後就不能適應不用批改公文的日子,
結果他老婆就開菜單給他批。
所以主流並不會教人家如何消除煩惱,而是得到資源,
這個世界是一個褔報的世界。
福報意謂的是你煩惱可以少,
但是不代表你遇到八苦(生、老、病、死、愛分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的時候煩惱有辦法少,
所以一定要修行,
那是主流不會教的,
因為只有修行在遇到狀況的時候才來得及用、夠用。
有一位在學校成績很好、工作表現也很優秀的女強人,
當遇到她大弟在車禍中去世,她一下子不知道能幫他什麼,
當時她大弟才19歲,
一個覺得自己以後功成名就的人,居然對這件事情不知道該怎麼辦。
就像上帝的一句話,「人活著的時候,從不覺得他會死;
要死的時候,覺得他從來沒有活過」。
如果死亡這件事情這麼重要,那麼社會上的主流為什麼不教?
反而刻意避開(死亡、重病)?
師兄:如果你遇到一個只剩下三個月生命的癌症患者,你要怎麼關懷他?
A:帶他出去玩
師兄:他不會想去
A:唸經給他聽
師兄:他會覺得你很吵
B:看跟他熟不熟來判斷要怎麼做
師兄:對一個即將要死的人,對方和他熟不熟會沒有差別的,
反而是熟的人比較麻煩,
因為他會把內心的煩惱表現出來,要他清淨不容易。
跟自己對佛法修行的信心有差別,有信心就可以感動他。
C:如何才會知道自己有信心?
師兄:現場去了你就會知道、就會知道該呈現什麼。
有人想知道背後的故事,但病患有時候會沒有力氣講。
法師比較容易遇到這種狀況,像以前我們去榮總大德病房。
D:最近有個守候人進入加護病房,病情嚴重到連我們去都不認識了……。
師兄: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經驗,要好好珍惜,
因為人一輩子不能自主的機會不多,特別是在不能自主後又能夠恢復。
C:可是等他醒來的時候,他還會記得這一段嗎?
師兄:不會,但是他會記得他有一段不能自主的時候,
狀況好的時候會覺得是做一場夢。
人的心是有力量的,
心力在釋放出來的時候,除非那時候是他是很自我的,
否則會感受到力量,
因為我們比較複雜、自我,所以我們比較不容易感受到。
但是藉著能關心他人痛苦而常常生起、藉著早晚課誦、自己的修行能生起。
上次帶大家唱誦發願的時候,大家應該可以感受到心的那股力量。
慢慢地生起苦的感覺時,就能了解到人會遇到一些苦,
接下來就看你要怎麼辦。
這就是修行,不管是自己的苦、熟悉人的苦、陌生人的苦,
你接下來的那個念頭你要起什麼念頭,這就是修行。
主流不會教你起關心他人的念頭(善心所),不會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事。
他會鼓勵這樣的好人、善心的人,但是不會覺得自己應該成為這樣子的人,
不會教授這樣的課程。
以修行來說這就是核心,
所以修行要認知一件事情,我們跟主流是不一樣的。
但是如果我們要影響他人就一定要在主流上下手,
所以功成名就在菩薩道是非常重要的。
為什麼?
因為你當一個總統、老闆要護持佛教容易,
所以菩薩道很有意思,它要再加上別人一起成就。
當我們的心常常有這樣子的訓練的時候,
在我們看到別人受苦時,我們自然而然就會生起善心所,
不管你做什麼事,當時的善心所會有正向的力量,
就算眼前遇到了障礙,障礙會淡掉,
因為障礙是灰色、霧狀的,善心所是亮的,
障礙不喜歡跟光相處,它會淡掉。
所以人要常常學習生起為別人著想的善心所,
這就是修行的核心。
到最後學習不是從我出來,也沒有回到我,這就是三輪體空。
主流的人一定會帶著疑惑。
人生命中接觸主流的人,自然而然就比較不會去醫院、殯儀館,
因為那裡跟他無關,那不是他需要資源的地方。
所以有些碩士、博士、大學教授生一場病,
他就看起來沒修養,
因為主流沒有教他生病、沒有能力的時候該怎麼辦,
所以有的人在很高的位置退休以後沒多久就得了失智症,
有的主管在退休後就不能適應不用批改公文的日子,
結果他老婆就開菜單給他批。
所以主流並不會教人家如何消除煩惱,而是得到資源,
這個世界是一個褔報的世界。
福報意謂的是你煩惱可以少,
但是不代表你遇到八苦(生、老、病、死、愛分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的時候煩惱有辦法少,
所以一定要修行,
那是主流不會教的,
因為只有修行在遇到狀況的時候才來得及用、夠用。
有一位在學校成績很好、工作表現也很優秀的女強人,
當遇到她大弟在車禍中去世,她一下子不知道能幫他什麼,
當時她大弟才19歲,
一個覺得自己以後功成名就的人,居然對這件事情不知道該怎麼辦。
就像上帝的一句話,「人活著的時候,從不覺得他會死;
要死的時候,覺得他從來沒有活過」。
如果死亡這件事情這麼重要,那麼社會上的主流為什麼不教?
反而刻意避開(死亡、重病)?
師兄:如果你遇到一個只剩下三個月生命的癌症患者,你要怎麼關懷他?
A:帶他出去玩
師兄:他不會想去
A:唸經給他聽
師兄:他會覺得你很吵
B:看跟他熟不熟來判斷要怎麼做
師兄:對一個即將要死的人,對方和他熟不熟會沒有差別的,
反而是熟的人比較麻煩,
因為他會把內心的煩惱表現出來,要他清淨不容易。
跟自己對佛法修行的信心有差別,有信心就可以感動他。
C:如何才會知道自己有信心?
師兄:現場去了你就會知道、就會知道該呈現什麼。
有人想知道背後的故事,但病患有時候會沒有力氣講。
法師比較容易遇到這種狀況,像以前我們去榮總大德病房。
D:最近有個守候人進入加護病房,病情嚴重到連我們去都不認識了……。
師兄: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經驗,要好好珍惜,
因為人一輩子不能自主的機會不多,特別是在不能自主後又能夠恢復。
C:可是等他醒來的時候,他還會記得這一段嗎?
師兄:不會,但是他會記得他有一段不能自主的時候,
狀況好的時候會覺得是做一場夢。
人的心是有力量的,
心力在釋放出來的時候,除非那時候是他是很自我的,
否則會感受到力量,
因為我們比較複雜、自我,所以我們比較不容易感受到。
但是藉著能關心他人痛苦而常常生起、藉著早晚課誦、自己的修行能生起。
上次帶大家唱誦發願的時候,大家應該可以感受到心的那股力量。
慢慢地生起苦的感覺時,就能了解到人會遇到一些苦,
接下來就看你要怎麼辦。
這就是修行,不管是自己的苦、熟悉人的苦、陌生人的苦,
你接下來的那個念頭你要起什麼念頭,這就是修行。
主流不會教你起關心他人的念頭(善心所),不會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事。
他會鼓勵這樣的好人、善心的人,但是不會覺得自己應該成為這樣子的人,
不會教授這樣的課程。
以修行來說這就是核心,
所以修行要認知一件事情,我們跟主流是不一樣的。
但是如果我們要影響他人就一定要在主流上下手,
所以功成名就在菩薩道是非常重要的。
為什麼?
因為你當一個總統、老闆要護持佛教容易,
所以菩薩道很有意思,它要再加上別人一起成就。
當我們的心常常有這樣子的訓練的時候,
在我們看到別人受苦時,我們自然而然就會生起善心所,
不管你做什麼事,當時的善心所會有正向的力量,
就算眼前遇到了障礙,障礙會淡掉,
因為障礙是灰色、霧狀的,善心所是亮的,
障礙不喜歡跟光相處,它會淡掉。
所以人要常常學習生起為別人著想的善心所,
這就是修行的核心。
到最後學習不是從我出來,也沒有回到我,這就是三輪體空。
什麼階段就完成什麼事
(摘自981022分享)
人生的過程中有很多的選擇,選擇後就去承擔,
社會的軌跡看起來矛盾,但你仍是其中的一份子,
跟著潮流走,你的選擇是怎樣自己承擔。
潮流看起來好像有固定的軌跡,
比如讀書是要拿到學位,
但你會知道並不是這樣,而是你要不要配合這樣。
人生的歷練中,「完成學業」其中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讓你成為社會主流。
比如一個月薪六萬的工作,從國小開始就可以來應徵,
你猜會寄來多少履歷?
也許是幾十萬封,
所以雇主第一個動作是先用學歷篩選,
留下什麼學歷以上對雇主來說最省力? 可能是博士或雙博士,
這是主流的方法。
但如果你今天生在阿拉斯加,學歷就不是必需的,
一個海豹獵人不會在乎你是什麼學校畢業的。
不過主流的環境是最省力的,
因為這是這個社會願意給你資源的狀態,
所以為什麼大家要拿到學位?
因為在那個資源點可以名正言順地取得資源。
那,你是不是一定要拿到這個學位?
在你想要幫助別人的考量下,
你要讓別人省力地把你放到某個位置─比如大學教授,
你就要有這個學位。
在什麼年紀完成什麼學位,
趁你的家人還不需要你幫忙的時候去完成它,
但並不代表說之後你不可以繼續完成。
因為你們的想法促成現在的結果,這是可以的,因為是你們決定的。
這需要一些釐清與時間來看看自己的選擇,就會知道自己的狀況。
人生的過程中有很多的選擇,選擇後就去承擔,
社會的軌跡看起來矛盾,但你仍是其中的一份子,
跟著潮流走,你的選擇是怎樣自己承擔。
潮流看起來好像有固定的軌跡,
比如讀書是要拿到學位,
但你會知道並不是這樣,而是你要不要配合這樣。
人生的歷練中,「完成學業」其中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讓你成為社會主流。
比如一個月薪六萬的工作,從國小開始就可以來應徵,
你猜會寄來多少履歷?
也許是幾十萬封,
所以雇主第一個動作是先用學歷篩選,
留下什麼學歷以上對雇主來說最省力? 可能是博士或雙博士,
這是主流的方法。
但如果你今天生在阿拉斯加,學歷就不是必需的,
一個海豹獵人不會在乎你是什麼學校畢業的。
不過主流的環境是最省力的,
因為這是這個社會願意給你資源的狀態,
所以為什麼大家要拿到學位?
因為在那個資源點可以名正言順地取得資源。
那,你是不是一定要拿到這個學位?
在你想要幫助別人的考量下,
你要讓別人省力地把你放到某個位置─比如大學教授,
你就要有這個學位。
在什麼年紀完成什麼學位,
趁你的家人還不需要你幫忙的時候去完成它,
但並不代表說之後你不可以繼續完成。
因為你們的想法促成現在的結果,這是可以的,因為是你們決定的。
這需要一些釐清與時間來看看自己的選擇,就會知道自己的狀況。
2010年2月5日 星期五
2010年2月3日 星期三
普立茲獎得主自殺了!
(摘自981126分享)
有一張照片,有個人得獎了,但他後來自殺了。
他得到普立茲獎攝影獎!
那張照片是什麼?
有一隻禿鷹,在那邊,
有一個小孩,骨瘦如柴奄奄一息,
而那隻禿鷹等著他死掉。
那個人把那一幕拍下來,就得獎了。
有人問他一個問題:那個小孩後來怎麼樣了?
他答不出來,
不過他蠻誠實的。
他沒有答案!因為他沒有去救他,拍完就走了。
因為這攝影家自責,就自殺了。
D問:他當時為何不救呢?任何人當時都會去救吧?
不用救啊!他是攝影師啊!
D問:為什麼?
因為從一路走下來,他看到兩百多個情況都這樣,
他不會救第232的,我們不會這樣做,
因為第一個已經適應、第二個就麻痺、第三個理所當然、
第四個是我是觀察者…
真的啊!人真的是這樣,所有人千萬不能開啟一個東西,
就是「不關心他人!」,一開啟就會不可收拾。
人寧可關心他人之後被傷害!
繼續關心!要不然你連後面的解脫機會都沒有。
這個道理很奇怪是嗎?但是,是真的。
不容易做到,但是可以試試看!
有一張照片,有個人得獎了,但他後來自殺了。
他得到普立茲獎攝影獎!
那張照片是什麼?
有一隻禿鷹,在那邊,
有一個小孩,骨瘦如柴奄奄一息,
而那隻禿鷹等著他死掉。
那個人把那一幕拍下來,就得獎了。
有人問他一個問題:那個小孩後來怎麼樣了?
他答不出來,
不過他蠻誠實的。
他沒有答案!因為他沒有去救他,拍完就走了。
因為這攝影家自責,就自殺了。
D問:他當時為何不救呢?任何人當時都會去救吧?
不用救啊!他是攝影師啊!
D問:為什麼?
因為從一路走下來,他看到兩百多個情況都這樣,
他不會救第232的,我們不會這樣做,
因為第一個已經適應、第二個就麻痺、第三個理所當然、
第四個是我是觀察者…
真的啊!人真的是這樣,所有人千萬不能開啟一個東西,
就是「不關心他人!」,一開啟就會不可收拾。
人寧可關心他人之後被傷害!
繼續關心!要不然你連後面的解脫機會都沒有。
這個道理很奇怪是嗎?但是,是真的。
不容易做到,但是可以試試看!
2010年2月2日 星期二
要怎樣才能瞭解自己?
(摘自981126分享)
一個是瞭解自己的優點和缺點;
另一個就是學習認識小我,
單純的活在現在的小我。
要確實產生覺照,
這樣你才有能力辨識你是「用記憶在過現在的生活」,
還是「純粹活在現在」,
一定要學習這個辨識能力,
就是你到底是活在記憶,
在過二手貨的生活,
還是常常能夠活在新鮮的當下。
這是辨識自我非常重要的能力。
一個是瞭解自己的優點和缺點;
另一個就是學習認識小我,
單純的活在現在的小我。
要確實產生覺照,
這樣你才有能力辨識你是「用記憶在過現在的生活」,
還是「純粹活在現在」,
一定要學習這個辨識能力,
就是你到底是活在記憶,
在過二手貨的生活,
還是常常能夠活在新鮮的當下。
這是辨識自我非常重要的能力。
訂閱:
文章 (Atom)